• 潘新和:确立大写作观、真写作行为观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07-28

  • 确立大写作观、真写作行为观
     

    今天晚上讲的题目《确立大写作、真写作行为观》,这是我的五大写作素养的一个,第四个,语文教什么呢?在我的观念里头就是教写作,这很简单。可能我们自觉地反映:教课文呗,这可能不太对。可能教阅读呗,教听说读写呗,也不对,实际上就是教写作。

    写作怎么就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呢?老师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叫: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的主题词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就是语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又是体现在写作能力上,教语文不就是教写作吗?我想这个推理应该没错吧,我们课标里没有说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写作,也有人说写作是语文的集中代表,同学们的写作水平,语文水平是最重要的,其实写作能力也还不是语文素养能概括的,它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中国的两三千年科举考试考什么?考的就是作文,考出来干什么呢?当官,也就是说执政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体现,当然有些人不当官,当老师。有些人高考落榜了,科举落榜了,但是他也能教书,能做其他的事儿。所有的应用到文字的方面,都能通过写作能力来呈现的。写作是能全部体现语文,是为了教写作而教语文的。我曾经调侃地说一句话,阅读不以写作为目的的话,这样的阅读就是耍流氓,就是谋财害命。如果阅读教学不以写作为目的的话,不以读而读,不以读懂理解而读的话,那这样阅读教学是没完成的。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呢。千万别把这个目的给忘了,那么教写作教什么呢?五大素养。

    第一素养就是动机素养。可能读过我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就知道了,叫语言与生命动力学,就是激励学生的演说欲、表现欲、写作欲这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喜欢写热爱写这就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衡量一个语文老师好还是不好,就是教完语文以后,学生是不是还喜欢语文,喜欢写作?如果他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写作,就是不合格的语文老师。哪怕他作文写得还不太好,但是喜欢,那还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好的语文老师,就只有一个标准,跟成绩写的好歹无关。有一句话叫大器晚成特别是文采,文科的人才,往往就是需要熬年头的,年龄越大可能成就越大。跟理科的人才不一样,语文的特殊性,所以第一素养就是动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语文教育教学写作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动机素养,就是激发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演说欲,自我实现欲,在写作上的自我实现欲。

    那么第二素养是什么呢?是知情意素养。知识的、情感的、思想的涵养,这是写作的底蕴啊。如果没有这个底蕴,写什么?能写出好东西吗?没有内容可写啊,仅仅文从字顺,有用吗?好词好句有用吗?没用。没有思想知识情感来表达,所以知情意素养是第二素养。

    第三素养是什么呢,写作?体式素养,就是文体素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你要写成什么样的文章,好的诗歌是什么样?好的童话,好的小说,好的科普文章,好的杂文随笔,论文是什么歌样的?这就是体式素养。那就是写作的行为目标。一篇文章怎么写出来的呀?是先要想装着这种文章是什么模样?最好的诗是什么样的?最好的童话是什么样的?小说、论文是什么个样的?然后才把它写出来。习作的过程就是向着文体的美感去靠拢,跟施工的蓝图一样。所以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就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教学文体是伪文体,我们要求的是真文体,就是我刚才说的小说、诗歌、童话、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等等。这真文体,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体式素养。

    第四个就是行为素养。要知道好文章是什么样的,还要知道好文章怎么写出来的,要通过什么样的行为过程,才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有了目标,才知道路怎么走,如果走错路了还是达不到那个目标。

    还有第五个素养——创造素养。创造力,行为能力,不仅要知道路怎么走,还要能走。要借助什么样的力量,达到这样的目标。这就是五大素养,我前三个都讲过了。

    今天大家听我讲的是第四个素养,要建立大写作、真写作行为观。我们指的是行为,只懂得好文章是什么样的,美文是什么样的,好的诗歌散文是什么个样的不够,应该要懂得它是怎么写出来的,应该要了解领悟它的积累、运思、行文、修改是怎样进行的,我称它为“行为感”。“文体感”“行为感”,我称它为写作能力的两感。两感是核心的智能,写作智能,不管教阅读,还是教其他语文方面都要扣紧这两感。这是智能层面的两感,这是行为感。抽象层面说,每一种文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应该把它具体地细分。诗歌的行为感是什么?童话的行为感是什么?杂文的行为感、随笔的行为感、议论文的行为感、论辩的行为感是什么?这好比不能光知道好菜是什么个样的,还要知道好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好菜是什么模样就好比体式感、文体感,菜怎么做出来的就好比行为感。也就是说不但要当一个会欣赏文章的读者,还要当一个还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读者。指向写作本位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我们应该教怎么当厨师,怎么写出一篇好文章,这很重要。阅读本位跟写作本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一点。不只是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字面上讲的是什么,这不是目的,这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通过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写作就是我讲的五大素养。心中要有一个理念,通过阅读教学从根本解读达成教学目标吗,这个目标不是阅读而是写作。以往我们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着眼于字词句,作者的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等,但是今天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二级三级的目标,不是一级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写作素养。如何跟学生的写作素养对接,同样的你了解的学情也是这样,考的是阅读,要了解的主要是学生的写作学情,而不是阅读的学情,因为有了写作的学情比较好地确定写作的目标,这二者是统一的,是对应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怎么理解文本,解读文本,那这样的读是不到位的,是无效的。我们现在讲有效性教学,什么叫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说有效无效是针对目标而言的,目标设置是什么呢?如果目标设置错了,那么一定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乃至返效的,可能辛辛苦苦教了一节课,学生什么都没得到,可能还把学生弄糊涂了,或者误导了,那就糟糕了,白辛苦。所以观念很重要,从阅读本位转向写作本位,这是大势所趋。那么从写作的行为过程看,我刚才讲的大写作行为,就是写作可以分为前写作、写作、后写作三个阶段,我们讲的语文教写作是为了教写作而教的语文教阅读,指的就是大写作,它可以把语文教学的所有的东西都容纳在其中,我们平常关注的写作就是当中这个部分,是显性的、可见的。要写一篇什么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观点,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就是进入这种状态了,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写作部分。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看不见的就是前写作吗?写作的准备状况,知识背景,包括智力的、非智力的,我们刚才讲的阅读,就是前写作部分。我们说阅读是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准备,就是为写作做准备的。要给阅读找到一个位置,它就是在整个大写作里面的前写作部分。一个人不读书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也有人读了很多书还是可能写不出好文章。以往很多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以前我们教学生,目光主要是盯在阅读上面,学生们按照我们的标准可能也读得不错,阅读的成绩也蛮好,但是能把文章写通的没几个。有些时候我们的高考作文里好文章极少,绝大部分文字不过关,原因就在这儿,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教阅读,现在明白了阅读只是前写作部分的一部分,还不是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可教也不可教,通过阅读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素养但不是全部。怎么指向写作能够对写作素养的培育产生什么作用,在哪一点上跟学生的写作学情发生关系了,对接了,对他们有帮助。后写作阶段是什么呢?就是文章写好以后,不管是给老师看还是同学之间交流,它总有一个反馈,有个反馈是好还是不好,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总结提高,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后写作部分的自我调整、提升,哪些方面有欠缺,应该再努力,再去读点书,再去领悟,或者再做那一方面的训练等等。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的过程,但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所谓的后写作其实就是写一次写作行为的前写作。它就构成了下一次写作行为的前写作。二者是合一的,写作能力素养怎么提高呢?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提高的。前写作、写作、后写作,后写作又变成了前写作,然后又进入了新的写作,后写作又变成了前写作,周而复始地提高,这就是一个广义的写作行为。

    大写作行为观确立了,就知道语文就是教写作是什么意思了。它怎么就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容纳其中。如果不能对准写作这个目标,那么这样的写作,这样的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可能效果就不是很好,我们就不能形成对写作行为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生态链。良性的写作行为的提高和发展,以往我们可能比较注意的是当中这个部分,就是写作,是显性的。老师们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开始进入到写作状态,写出文章,老师批改、评讲、讨论等等,关注显性的写作部分,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看到它下面的巨大基座。刚才讲到的动机素养,也是属于基座中最重要的部分。动机素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要进行写作,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人文性,不是学点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那是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其他学科共同承担的任务,而我们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前写作部分让他明白为什么活着,学语文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写作,写作跟人生跟人的发展跟人的存在有什么关系。我还有一本书,题目叫《我写故我在》,语文:我写故我在,就是在前写作部分培养学生的言语动机。有了它,语文写作不教而能;没有它,学生注定都不会,即使会也不会用到正道上,不会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语文应该怎么定位,现在的课标是2011版,第一次给语文定位,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定位错了,这个定位是工具性的定位,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就是把语文当做工具应用,其实不是,任何教育都不是工具的教育,手段的教育,而都是人的教育。对语文来说是人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的教育,那我的定位是什么呢?是培养立言者的教育。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2000多年前《左传》襄公24年,人活在世上怎么才能够不朽,人的肉体生命是瞬间的,但是有东西是不朽的,德行、功业、文章,这三样是不朽的,就是写文章。真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人们流传不衰的,百读不厌的,也就是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能不朽啦。文章的命有多长,精神的命就有多长,所以千百年来文人都奔着这个去的。文明、文化都是由言语来承载的,人类能够脱离动物,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语言,所以语文老师多伟大,教的就是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应该是世界文明,薪火相传。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前写作部分给学生垫的底,钱理群先生说给孩子们精神垫底,从小植入学生的心田。可能很多老师说天方夜谭,绝大部分学生是不可能成为立言者的,但是我们可以降格培养写作者,这是很低的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课标里的语言文字应用。请大家注意,语言文字应用是课标里第一次出现的定义,其实差不多一百年前就有了,1912年以来都是这么定位的,把它看成工具应用。在我看来是实用主义,是利益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定位,是很低的标准,是为了谋生应世之需的,以后写一些契据、请假条等等,我们称它为应用文。学习写这些应用文字就是应用文的写作,这就是一百多年来的定位,现在还是这个定位,没有任何的进步,还是工具性。学法如山静的其中,这就是取法乎下,取法乎下必得下下,也是为什么这一百多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每况愈下的原因。不知道学语文是干嘛,只是成为一个会运用语言文字的写作匠。立言者这个标准是很高的,我们明明知道大多数人达不到,能达到的可能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我们把标准设定在语言文字的应用的话,那么他将来有望成为立言者的那一部分人统统砍掉了。用王小波先生的话说就是向下拉齐,不是向上看齐。如果所有的人都用这样的一个低标准的话,哪还有文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可言吗?那不就是文明、文化的断流了吗?大家都学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上的应用,不是精神创造,不是推动文明文化发展,人类就不会走到今天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语言表现与存在,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动力学动力摆在第一位原因的所在,有了它一切都迎刃而解,没有它寸步难行,所以我特别强调隐形的部分,而不是显性的部分。虽然我们今天这一次开的观摩会都是写作课,但这写作课都是属于显性部分的,隐形部分的我们呈现得怎么样,主要的还是通过阅读课来呈现。虽然我们是写作教师,但是写作不是教会的,是教不会的,写作是养成的,是悟道的,是靠滋养、涵养、修养,凡是可以练的都是技、技能、技术,在我看来是枝节的,不是根本。本在哪?本就是我说的思想情感知识,最高的本就是价值观,就是我刚才说的为什么写作?成为立言者,这就是最高的动力,立言而不朽,让精神生命永在,让人生放出光彩,让生命留痕,这就是最重要的。

    确立了大写作行为观,那一切就好办了,这就是写作本位观的基础,写作把所有的东西都涵盖了。应试的写作最要不得的,它是一种严重扭曲意义化的教学。写作变成模式化,完全是技术化的,文无定法,写作靠的是智慧,是想象力,是创造力,但是应试写作恰恰要的不是这种能力。所以包括前写作部分我们也应该要拨乱反正,要进行改造,要剔除伪写作行为,使它回归到真写作。我讲到的真写作行为,主要指的是前写作部分的行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比如真实写作阶段的写作行为是始于收集资料或素材的,或者是始于生活的经历、情感的际遇等等,在某一内外契机促发下孕育了写作灵感,萌生了写作意愿、冲动。写作是发乎情形的自然,有情感要表达,观点要说服别人,这就是写作的一种动力。然后才能够进入选题,要写什么,用什么文体来写,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定稿,是这样一个写作行为过程,也是前写作行为的写作部分。但是我们教学里头是不是这样呢?教学行为跟这样的行为一样吗?我们跟自然写作的行为能不能对应接轨?

    首先,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伪写作教学,为什么?以前我们写的都是伪文体,没有文体是叫做记叙文的,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写记叙文了。真实的写作里不存在这样的文体,也就是我们教学里一般是教学命题的写作,不排除有些老师是让学生自由写作的,但面向应试的写作,从来是从审题开始的。老师出题,材料是老师提供的,然后让学生去猜意写意,审题。不过我们的小学老师可能都是直接命题,让学生按照这个题目来写,也就是这些写作是从老师命题、学生审题开始的,其实写作行为前边更重要的是什么?是资料的收集,意从哪里来?从资料中来,而资料是靠学生长期的积累,甚至是定向的积累。我们做了一件事,跟自然写作、真实写作比较合拍的就是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也就是有了课题以后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上网查或者去翻书,去找了很多资料,这在国外一般叫作研究报告写作。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一语贯之的最重要的文体是什么呢?记叙文?现实是如此,但现在应该要把这样的观念颠覆,其实不是议论文,是论文,也叫研究报告,初级的可以称为研究报告。实际上研究报告和论文很难区分,我们培养的立言者是什么?是有思想的立言者,人是思想者,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而思想的载体是什么呢?就是论文。大家知道大学生毕业写什么?写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硕士论文、博士生博士论文。将来到单位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同样也是写论文论著。大学毕业不写论文,写一首诗行不行?不行,写一篇散文行不行?不行,硕士毕业、博士毕业更不用说了。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同样的都是写论文,也就是看一个人的思想力,唯一的证据就是论文,主打产品就是论文,就是写研究报告。我们国内的学者、教材编辑者开始都没有这种意识,去翻翻美国的课程标准,看看英国孩子的教学,就知道美国的教学标准是学龄前就奔着这个目标去的。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发开放性的研究问题,然后大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一直到四年级,这都是一贯制的。那么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写研究报告,别的文体有没有,写故事,写自序,也有类似于传记、童话、科幻的有没有?也有,但是都不是主流。我们说的记叙文的叙事类的都是主流,抒情类的作品都可以写,但是都不是一贯制的,一条线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到将来的工作,一贯制地写思想,就是写研究报告。而我们整个观念错了,也就是我们走错了路子,有一位老师听了觉得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以为教学生写记叙文,都白费力气了。我很理解,可能心里一时转不过弯,慢慢地就知道了。发达国家可能也是曾经走过弯路的,最终知道了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关键是人是思想者。大家都知道,罗丹那个雕塑叫《思想者》,这就是人。真正的人就是罗丹的思想者,我们培养的就是思想者,不是说我们不能当小说家和诗人,不能当科幻作家,那些人如果有这样的才能也是可以,不过那是极少数,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应该成为思想者。成不成是一回事儿,有没有这个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如果没有这个目标,那就是把所有人一锅端了,谁也成不了思想者,成不了立言者。如果成不了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取法乎中、取法乎下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取法乎下那么就没指望了。

    说说我们的写作实践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们不能用应试的教学目标在我们的教育里习惯成自然,以为我们教的就是真写作了,其实我们教的是伪写作,就是老师给材料,学生写作文,好像变成天经地义了。这材料应该学生自己找,题目应该学生自己定。在积累的过程中有了思考,有了观点,有了疑问,并且想把它弄清楚,或者有了想法想要让别人知道,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征服别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写作意愿、动机,这就是真实的写作。这样我就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写了这样的材料帮助我讲道理,说服别人,这是真实的写作。不过我们在教学里面有没有呈现,反思一下,我们给学生的是真的写作行为,还是假的写作行为?我有这样一个观点,有不少的文章其实是比较差的,老师们听了可能很不受用,难道我们辛辛苦苦教的不是好文章?我在首都师大附小听了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课,题目叫做《迷人的夏天》,在我看来这是一篇连小学生的水平都达不到的文章。在这堂课上叫学生来写,《你心目中的夏天》有几位学生出来交流,我觉得比这个迷人的夏天更迷人,确实是这样,夏天炎热,这是它的第一条,炎热很迷人吗?炎热的夏天,第一条就是炎热,第二条是多彩的夏天,夏天很多彩吗?夏天的多彩有秋天那么多彩吗?第三条有一点点迷人,有趣的夏天,但是这个趣好像也不是太童趣。后来学生说,夏天是好玩的夏天,这就是童心的表达。夏天是奇怪的夏天,一会晴一会儿雨,天气多变。还有夏天是美味的夏天,因为夏天有很多水果,各种各样的味道的水果。我觉得学生写的比这篇《迷人的夏天》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能老师们都不一定听得进去,也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们最后会有什么反应,平心而论来,我说的不对大家可以批评。今天讲的大写作跟真写作行为观,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办法很充分的展开,给大家一点点的思考吧,如果跟我们以前想的不太一样,那我们可以商榷,通过商榷这个问题可能弄的更清楚!

     

    作者: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李白坚:小学作文的游戏教学 【下一篇】薛瑞萍:一组春天的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