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成:论“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9-09-24
  •  

    家成:论“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

     

    基于“新基础教育”二十余年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笔者力图在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的关系背景下,在未来的学生培养、未来的教育体系建设、未来的教师发展等全球性教育问题的回应上,呈现“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的独特贡献。

    一、让我们共同生活与发展——班级建设的价值实现

    成人间的争斗、民族间的纷争、国家间的纠葛,甚至文化间的冲突,使世界一直处于危险之中。习近平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明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教育在其中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是否在为化解未来的矛盾,为长久的和平与幸福而努力?诚然,通过教学的方式、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但如果孩子们都没有真正地共同生活与发展的经验,我们如何能相信在未来,他们真的能和平相处?欧美的学校会通过大量的社团活动、仪式活动、社会课的教学等促成学生共同生活能力的发展。而在中国,天然的教育单元就是班级,最珍贵的教育过程就是班级建设。自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研究者与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一起,在持续促成学生们高质量的共同生活。

    1.促成学生间兄弟姐妹般关系的建立与交往的实现

    中国的班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生生活世界,来自几十个家庭的孩子组成了这个独特的“家”。“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会自觉倡导同学间的友爱与互助,并将之化入班级文化和日常的语言系统之中;会努力促成同学间从同桌、小组、到全班同学间的日常友谊,并在课间休息、节假日生活等时空中渗透指导或提醒;还会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开展群体性的庆祝、纪念活动等。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这样的努力,唤醒的是儿童本性中的善,引导着学生体验共同生活的美,且往往是以小学的六年、初中或高中的三年为可见的年限,进而积淀到终身的友谊之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群体生活自然有着限制学生交往关系的危险。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们,全力推动着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密切交往。其中,有“大手牵小手”的跨年级交往项目,有以年级组为单元的学生活动开展,有以学校为单位的群体联谊与庆祝活动,有以班级为单位而与远在他乡的孩子们的交往、乃至于与众多陌生人的交往等。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兄弟姐妹之情谊,不仅对于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有意义,而且在理解、尊重、接纳、共生意义上,对任何一位儿童都有意义。

    2.促成学生间公民般共同生活的实现

    如果只有家庭成员般的关系建构,还远未实现班级的育人价值。“关于公民素质问题,国家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塑造身份,以及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如何形成对于他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班主任将班级生活作为公共生活来开发,致力于锻炼学生的公共生活能力,为未来的公民培养直接做准备。“新基础教育”研究持续二十余年推动学生的岗位建设,让每个学生承担班级事务,体验班级主人的角色、发展公共生活素养;通过小组、小队、项目组、班级社团、社区小队等丰富多彩的组织的组建、规则形成、活动开展、日常评价,让学生直接成为组织生活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领导力与公民素养;通过班级内的学生干部选举与培养,通过两套、甚至四套班委的相互竞争、合作、评价与学习,直接促成班级公共生活质量的提高;鼓励、指导班级学生群体性地参与学校事务和社区生活,通过学校“少代会”、学校层面大型项目活动开展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参与等,不断引导学生从班级生活拓展到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参与之中。

    在上述领域中,“新基础教育”的班主任们形成了极多的经验,并融入到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的群体创造之中。上述实践与公民生活直接沟通,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发生,保持着教育性,直接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于未来公民社会发展的理解与教育智慧。学生直接承担班级建设的责任,学生群体合作而建构丰富的学生组织,班主任直接利用班级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等,都有着鲜明的中国个性。

    3.促成学生间共同创造未来的命运共同体成员的体验与素养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的网络。”在班级中不仅有人际交往和组织生活,更有着因为共同生活而需要面对着的人的生活、丰富多元的关系、充满生成性的实践。这其中,有共同利益的形成与实现,也有各类困难和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会习惯性地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形成一学期的班级发展目标,确定核心项目,共同去创生一段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的生活。在其中,会有各种类型的项目活动,会有自觉的学科学习与班级建设的融通,有财经素养的自觉探索,有对学校发展问题的研究,有面对人生与价值问题的探究与分享,等等。在多元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中,学生们在学会解决问题,更在学会面对未知、可能,通过合作而主动地创生,去实现更伟大的价值。

    这样的班级建设,已经日常化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班主任群体的自觉,直接影响着千万的学生乃至于家长。当这一代学生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中流砥柱时,其创造新未来、新世界的能力,值得期待。这样的教育实践,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社会科教学,而是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体现着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目标的中国式理解与中国式教育实践智慧。

    二、建立开放、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班级的综合融通性

    有国际机构指出:“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在这当中,通过多种教育机构和第三方办学者,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的变化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网络,让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与正规教育机构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如果一个教育系统缺乏弹性与开放度,缺乏与外部系统的交互作用,很可能会极大压抑人的潜能,无法实现系统的活力。而“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级,为学生综合融通的学习与发展,为建设一个开放、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不容忽视的经验。

    1.班级为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提供基础

    就班级系统内部而言,来自几十个家庭的学生和以班主任为领导者的教师群体共同形成一个班级;这一人员的多元丰富性,就已经存在于班级中了。随着班级建设的开展,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班级生活中重要的主体与资源,每一天的班级生活都充满着更新与发展的力量,会因为每个学生所带入的新资源、发生着的新交往关系与活动而出现变化,从而始终保持着班级系统内在的开放性。

    就班级与外部的关系而言,相对于西方的学校组织方式,“新基础教育”合作研究学校形成了以班级为细胞的学校系统,并通过班级、或最终落实在班级中,而直接与家庭、社区沟通、合作。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各类家校合作、社区服务会落实到具体的班级,各类社会事件的价值开发也会通过班级主题活动等而实现。“新基础教育”合作研究学校里不仅有类似欧美国家那样、由学校或年级组建的社区活动类社团,更有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社区发展、沟通家庭并促成家长群体交往的基本机制,并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体现出其高效性。

    通过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班级,教育的系统关系得以建立、保持和发展。这一教育系统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保持了系统的高度活力。在一定意义上说,以“新基础教育”为代表的班级建设研究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学校”组织与运行方式,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系统。尽管这一体系还有极多的支持体系建设问题,还有诸多的困难与障碍,但问题的性质更多是改进性的,而不是这一机制本身存在天生的缺陷。

    2.班级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实质性保障

    教育应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应具有全纳性,这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教育发展的共识。中国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公平取向。在保障所有人的教育权利、促成区域性教育发展的均衡等理念和政策初步形成后,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就发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相对于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对教育公平的保障,班级的存在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新基础教育”始终关注着班级如何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资源,致力于建设全纳型的班级。学生们组建为一个班级时,主要依据是居住地、性别的均衡性,因此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具有差异性的同学资源。在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背景下,会有一定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尽管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需要加强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但班级作为一个全纳型的组织,为每个学生的融入和交往提供了直接的组织基础。在人员的全纳性基础上,“新基础教育”的班主任们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且,班级生活的丰富性也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组织建设、文化生活、主题活动等的开展,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能在班级生活中获得归属感、成长感,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被公平地对待和公平地对待同学——这样的教育公平与学生每一天的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其价值丝毫不亚于考试制度变革、经费支持力度的加大等。

    3.班级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基础教育长久被考试、作业、学业负担所笼罩。班级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平衡的力量,从而形成为中国教育质量的综合表达。相对于课程、教学、考试而言,以“新基础教育”为代表的中国学生的班级生活更强调“人”的发展,更弘扬人性的力量,更关注“立德树人”的实现。尽管当前还有教师团队建设、班主任制度完善、班主任工作的支持系统建立等问题存在,但如果没有中国班主任的努力,如果没有班级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质量将更难体现出综合性,更少具有国际对话力。以常为西方世界诟病的中国学生的作业为例,通过“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研究,我们不仅将作业的策划与评价权还给了学生和家长,而且通过结构化的思维、与日常生活的融通,实现了日常的学科作业的变革;通过一系列亲子作业的研究,直接促成了家庭生活的改善;还在通过暑假、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系统变革,直接推动终身教育微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更有意义的,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在理解教育质量、培养未来新人的思考与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经验。班主任会关注学生合理的行为方式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会关注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与全国众多中小学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一起,在建设一个体现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教育实践系统,在直接培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公民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在直接实现学生的潜能。这也正是欧美国家诸多学者在思考、探索与实践的内容,是全球性教育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总之,“新基础教育”研究表明,班级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能沟通教育与社会,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且形成为具有一定边界与内涵的系统。这能促成当前教育体系的优化,并通达未来更有活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

    三、新时代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发展——班主任作为首席代表

    不同于西方的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学校校长(principal)、导师(advisor),以“新基础教育”为代表的中国班主任有着基于中国教育实践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也以其专业发展的经验反哺于教育世界。

    1.班主任的领导力发展为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方式更新提供直接的经验

    中国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因为有班级的存在,教师间的合作就成为常态。教师领导力研究在西方有一定的基础,但欧美国家教师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与中国教师不同,非常缺乏群体教师合作的制度与文化基础。因此,欧美国家相关大学、政府才会对中国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非常重视,对中国教师合作发展的经验非常推崇。

    在中国教育中,更典型的教师合作就发生在班级中;而且也因为班级的存在,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合作才更容易发生。“新基础教育”研究高度关注班主任的领导力,认为他是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师团队的领导者,非常重要的组织、协调、沟通、支持的职能定位。而且,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首要责任人,会在各类教学活动之外,直接策划、组织、评价班级活动的开展。班主任还可以组织起全班学生的家长,直接开发社区资源。在此意义上,“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就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教师”的存在形态。他兼具欧美国家的校长、咨询师、导师、学科教师等职能,但融为一体,体现出高度的领导力。“新基础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在确认这一领导力的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2.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结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参照

    教师发展研究是全球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作为非常体现教师综合素养的角色,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结构和发展方式,对任何一位教师都具有示范性。

    “新基础教育”的班主任发展研究建立了基于教师专业性理解的素质结构,包括研究学生的能力、系统建构的能力、动态生成的能力、综合融通的能力、终身学习力等,高度关注着班主任研究性的工作方式更新和复杂性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教育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基础教育”的班主任发展研究,回归到作为专业人员的核心素养上,直接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直接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经过这样培养的班主任,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效应,推动着基于班主任个人的、和班主任领导下的教师团队的工作融通。

    3.班主任的勇、仁、智为教师的生命存在提供直接的典范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条件尚不优良、教育环境有待优化、教育发展的专业性需要得到更多社会尊重的前提下,在对中国班主任的发展前景、班主任制的存废、班级建设的改革方向有诸多疑问、乃至否定性声音的氛围中,“新基础教育”和全国众多的研究流派一起,体现着独有的勇气、力量和毅力!在相关国际组织看来,“应将以下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群体正是在作为学生“人师”的意义上,促进着学生的“成人”,体现着高度的“仁”的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们在探索、创新、发展,显示出高度的实践智慧。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正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群体为代表的中国教师的当代形象与特质,这能为世界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中国思维和中国经验。

    如有学者所强调的:“如果我们能够从本国研究中提炼他人无法提出的问题,总结方法,形成理论,产生真正包含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的学术成果;如果这些成果能够被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吸收,介绍给所在国,被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者利用,研究各自的对象国,那么,中国学者的中国研究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学术主流的一部分,中国的人文学术才能真的实现国际化与主体性,为人类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的班级建设研究,值得这样的投入;“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也在继续创造经验、形成新成果!

  • 【上一篇】肖川:卓越班主任都有积极的生命姿态! 【下一篇】陈宇:新学期班主任如何制订工作计划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