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少淳:怎样改革课程模式,向美术教学要效益?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31
  • 尹少淳教授:怎样改革课程模式,向美术教学要效益?

    中小学美术课程应该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但现代美术课程模式却与这一理想相距遥远,究其原因是这种课程模式只追求广度了解而放弃了深度学习,学生难以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反思,甚至重新建构。本文提出纵横式美术课程模式,旨在将传统美术学习的优势与现代广域的学习长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较全面了解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某些美术门类进行更深入的体验和学习,以期给他们更深的情感体验和记忆痕迹,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我们满意美术教学的效益吗

    中小学美术老师,年复一年地教美术,如同农夫年复一年地种庄稼,没有农夫不问收获,我们中小学美术老师问过自己的收获吗?

    换句话说,我们认真思考过我们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吗?我们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究竟有哪些收获呢?有哪些东西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呢?如果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微乎其微,我们是否需要反思现代美术课程的合理性呢?

    一般而言,学习不外乎四种结果,

    其一,学习了以后很快遗忘,学习只是一种过程,没有任何结果,这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其二,学习后对相关的知识记忆深刻,并能时时调用,终身受用,这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结果,因而也是值得追求的学习结果;

    其三,学习后对相关知识发生遗忘,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能够恢复;

    其四,学习时虽然没有记住一些知识,但潜在地引起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并提高他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能力。

    这几种结果中,我们收获得是哪一种呢?

    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美术课只是一种调节,因为不用像其他学科那么费脑筋;

    有人回答美术学习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

    有人对具体的知识完全没有印象;有人只能模糊、笼统地记得几个诸如素描、水彩画的概念和几个画家的名字;

    有人可能用一些大而空的套话搪塞和敷衍,以示对美术课的安慰。至于技法状态则更为可怜。

    试问,我们标榜面对全体学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到底使全体学生中有多少人能够动手画画或制作呢?

    二、现代美术课程模式是否合理

    中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如此令人沮丧,问题出在哪?

    在讨论领导重视与不重视、学生关注与不关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与小等因素之外,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教学和课程问题。

    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学的效益,但离理想的状态——学生能够更深地认识和体验美术,并在一生中感受到美术的影响——似乎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课程的合理性。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现状是: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美术学科所有的内容,时间分散而且少。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宛如蜻蜓点水,宛如走马观花,这就是这一课程模式最大的缺陷,也是令人沮丧的调查结果的根本原因。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小学美术课程是“飘”而不实。

    美术课程的合理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恐怕大多数采用现代学校体制的国家的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如此开设的。事实上,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课程模式,也是从西方舶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课程模式,百年来从来没有怀疑和思考其合理性。

    我们每个个体,无论是作为普通的学习者,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自从接触中小学美术课程,似乎想都没想就接受了历史给予我们的现实,这无疑是我们安于现实的思维惯性和惰性的悲哀。我们从出生起就看到了一口井,尽情地享用井水,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水,不断地对之加宽打深,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口井还能打出多少水,从来没有设想寻找水源更多的地方,重新打口井。

    我们往往沉湎于现实中即存的事实,而不会思考其合理性,并设法对之加以改变,主要原因是不会从开阔的视界看问题,从更大的范围思考问题。

    如果用一条河作比喻,可以存在两种思维,其一是河段思维,其二是源流思维。我们成长在河边,从小就熟悉并认同了河流本身的形态,但我们对整条河的认识仅限于我们与之接触的河段,很少人会想这条河流来自何处,流向何方?

    真正的思维者不应该只采用河段思维,而应该运用源流思维。

    三、现代美术课程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源流思维的角度,看一下目前的课程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美术教育自从出现在人类历史中以后,就一直是以技法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个单一的领域,或者绘画,或者雕刻,或者手工技艺的一项。这中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技能,如做雕刻工匠,并以此谋生;一是生活技能,苗族妇女的女红,为了丰富生活。

    由于这种传授和学习体现为一种单一性和深入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美术教育称为纵向的美术教育。当然,并非说传统美术教育完全没有横向的拓展,但相对而言,纵向特征是最为明显的。

    现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后,中小学教育成为公民的普及教育,多样性和全面性成了课程的显著特征。经过甄选之后的学科大多数都能为个人一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些学科一道荣幸地跻身中小学的课程表中,全部学习时间按一定的时量(现在通常不超过50分钟)被分割为一块一块的,然后依据人们对重要程度的认定,给不同学科分配不同的课时量,往往语文和数学成为大课时量的拥有者,美术和音乐虽然课时不多,但至少也分得一杯羹。

    在这种课程模式的整体背景中,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能在一种时间框架中进行,不可能因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延续,也不可能因为已经完成学习任务而提前,反正到时间就得终止对某一课程的学习,学习就是如此被零碎化和片段化的。

    美术学科也是如此,显示的原则是局部服从整体,在整体课程背景中本应该是连贯性的教学行为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而且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开始往横向扩展,内容越来越多,时间却越来越少,从负面而言,扁平化、零碎化成了现代美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与传统美术教育的纵向特征相比较,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横向特征。其结果就如上面所言——似乎什么都学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

    四、如何建构更为合理的美术课程

    如果我们承认现代美术课程不合理,那么应该如何建构更为合理的美术课程呢?回到传统的美术教育,仅单一地学习某一美术门类,在视野开阔、可能性多、要求人具有全面和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肯定不行;继续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模式,虽广泛却肤浅,事实证明其效果不彰。最好的方式恐怕是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与现代美术教育之间进行综合,选择第三条道路。

    为此,笔者尝试性地提出纵横式课程模式,即选择一定广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横向学习,一如我们目前的课程一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种美术门类进行纵向的学习。横向学习的内容可以采取美术欣赏加美术门类体验的方式组合,其中美术门类可以包括绘画、设计和工艺等内容。

    纵向学习的内容则可在素描、中国画、版画、水彩(水粉画)、卡通漫画、雕刻、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民间美术等门类中选择。

    纵横组合可以有很多的变式,可以从内容数量选择上形成变化,也可以在时间的安排形成变化。

    从内容数量选择看,虽然我们在横向上主张涉及内容宜多,但具体是几门可以根据情况定夺;虽然在纵向上我们主张涉及内容宜少,但具体是一门,两门,还是三、四、五门也可以视情况而定。

    从时间安排看,可以是小学低年级为横,其余为纵;可以是小学中年级以前为横,其余为纵;也可以是小学为横,初中为纵;还可以一个学年中,上半年为横,下半年为纵。

    如果将内容数量和时间安排组合在一起,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变式。比如:内容数量(横5加纵1)与时间安排(小学横加初中纵)组合可以是一种变式;内容数量(横6加纵2)与时间安排(小学横加初中纵)组合也可以是一种变式;内容数量(横7加纵)与时间安排(小学中年级前横加其余纵)还可以是一种变式……

    当然,这样一种中小学美术课程模式目前只是一种设想,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不仅将动摇中国中小学现行的美术课程模式,而且冲撞了全球普遍认同的中小学课程模式,如果美术教师对课程模式具有相当的选择和改变自由倒还好办,问题是课程模式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集体的问题,现行的美术课程模式不仅得到了教师思维惯性的“拥护”,而且得到了来自行政部门的教育法规的保护。
       
    尽管如此,我想说明的是,倘若能够实施我所提及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模式,将会将传统美术学习的纵深特征和现代美术课程的广域特征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课程优势,能够让学生在获得较为全面的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对美术学科中某些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结束现行中小学美术课程“飘”的历史,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向“实”的转化。

  • 【上一篇】李力加:观钟璧如老师《画在说话》一课的回顾与思考 【下一篇】魏瑞江:关于上好美术课的几个案例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