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当我起步研究翻转课堂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居然在一年多后创立了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完整体系——微课程教学法!回首想来,微课程教学法凝聚着我毕生的教育情感。
一、第一模块的灵感
微课程教学法有一个著名的教学模型(见图1)。起步的第一模块的灵感,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教改创意。
图1.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
上世纪80年代,木渎中学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一种今天叫做“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教改模式[①]。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下一课时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都是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一网打尽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当时,经同事董修庭老师联系,我们去木渎中学学习他们的做法,听介绍,听课,发现这个方法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很有潜力。
考察归来,我就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始实践。备课首先就是吃透教材,否则给不出问题,学生就没有办法高质量地自学。所以,教改首先是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修炼。
记忆中,我给学生的问题总共两类,一类属于总体把握,比如:某框内容“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这类问题表面上没有难度,谁都知道怎么去学。实际上,考察学生结构化思考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像教师备课那样从总体上驾驭课文。这样,他们碰到具体难题的时候,也能很快发现属于哪一类内容,于是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一类属于细节分析,即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全部转化为问题。这些细节分析问题,用什么是、如何、为什么等方式提出,指向明确,没有一个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办的。问题的内容涉及概念、事实、判断、原理、运用等。掌握这些内容可以举一反三,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应对。
我教过职中的学生,也教过普高的学生。职中的学生,至多经过八个课时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破解这类问题,自己完成学习;普高的学生达到自己完成学习的时间更少。
由于学生在课前基本掌握学习内容,课堂经过提问、纠正偏差,就可以进入重头戏:案例分析。我至今记得,简单的内容,只要5分钟就能完成新课学习;复杂的内容最多15分钟就能完成。以当时一堂课45分钟计,每堂课至少有30-40分钟做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式的难题。
拓展的题目很像今天的协作探究。当时哈佛MBA课程还没有进入我国,但我已经自创了案例教学法,把案例的前半段抛给学生,后半段“吃掉”,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策划解决方案。结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提高,很有学习成就感。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我当副校长的时候,学校教务处每个学期期中考试过后总要给学生做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最喜爱上哪一门课?”我教的那门课被喜爱的百分比是全年级最高的。这使我从教期间(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1年我调任电教馆馆长),一直坚持这一教学模式。
今天国内中学的翻转课堂模式,与我当年的实践相比较,除了有视频支持之外,并没有超出我和木渎中学当年的实践水平。但是,微课程教学法由于有现代教育理论、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支持,已经远远超出我当年实践的水平。
我有义务告诉教育界同道一个事实:翻转课堂的发源地不在美国,而在中国,虽然当时不叫“Flipped Classroom”;我国最早自创今天叫做“翻转课堂”的学校是江南水乡木渎中学。
作者简介:金陵(原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