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唱《赠汪伦》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赠汪伦》描述的好友别离之情。
2.能积极参与歌曲的演唱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唱、视唱、模仿、律动、对比法学唱歌曲。
2.通过速度改变和力度改变等方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赠汪伦》的大意,学会演唱歌曲。
2.能用不同情绪以及肢体律动参与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感受诗文意境。
教学难点
加入动作后能够唱准音乐,能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1.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们学过《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下。
教学提示: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朗诵。
(2)教师小结: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2.师:你们知道诗文讲的什么意思吗?关于背景你们又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3.师: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赠汪伦》。(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学唱引子
1.师:这是一首七律诗,一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画面感很强,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咱们一起来听听歌曲的引子部分,唱的是那几句,感受一下和你想像的情绪一样吗?(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回答)
2.师:歌曲的引子部分,情意悠远,仿佛李白乘着小舟越行越远了。
教学提示:
(1)出示旋律谱。请同学演唱,师生点评。
(2)指导学生演唱引子部分。
3.师:我们一起随音乐唱一唱。(出示谱)
(二)初步学唱
1.师:我们现在一起完整欣赏一遍歌曲,在记忆旋律的同时,体会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教学提示:
(1)学生随歌曲默唱,记忆旋律。
(2)请学生说说音乐情绪。
2.师:音乐的要素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使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教学提示:
(1)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提示“7”变成“ⅰ” 以后,情绪的变化。
3.师:现在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一起唱一唱歌曲。
教学提示:
(1)出示谱例,教师弹奏,学生视唱。
(2)教师小结:歌曲的弹性歌唱,带给人欢快的感受。
(3)学生反复练习。
(三)完整演唱
1.师:我们完整演唱一遍。
教学提示:
(1)引子部分用中速稍自由的速度演唱,不要赶,吐字清楚。
(2)主歌部分的演唱要注意节奏、速度的变化。根据情况教师随机指导。
(3)音准要注意,并注意跳和断的区别。
2.师:同学们基本唱会了,我想请问同学们,主歌部分的情绪变成热情欢快的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提示:
(1)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点评。
(2)引导学生从诗文大意、创作背景、作者风格去理解。
3.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让我们再带着对作品的理解一起唱唱。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音准和节奏要唱准确,还有呼吸的气口。
三、表演歌曲
1.师:在送别诗中,这是一首表现欢送情景的诗歌,欢快活泼的演唱使我联想到丰富的画面,而且歌中出现了“踏歌”。踏歌是什么谁知道?谁愿意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教学提示:
(1)学生思考,回答,表演动作。
(2)教师小结:踏歌是古代人们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简单而又热烈。
2.师:咱们一起为歌曲编一下动作吧,要求简单、生动,谁愿意试试?
教学提示:
(1)学生思考,回答,表现,师生评价,教师引导。
(2)教师带领同学们表演,练习。
3.师:现在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边歌边舞。
教学提示:设计程序,师生互动。
4.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起编排了歌曲,你们都成小演员了。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表现一边歌曲,请一位同学领唱。
四、拓展小结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演唱方法和不同的表演形式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展现不一样的效果。现在到处流行着一种群众娱乐形式,组成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把,将咱们的唱古诗变成一个同学们能够一同参与的集体舞。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生互动,一起载歌载舞)
作者:储百春(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