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板戏融入班群语文教学
构思理念
1.幸福是童年的元素
儿童整体的认识着世界、整全的体验着生活。入学两个月的新鲜人,体验课堂乐趣的重要性,实不亚于学科学习。
2.五感开启心灵丰富
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透过念谣歌唱、律动、联想、预测创编等活动与戏剧互动,活用了五官、律动了肢体、启动了大脑、丰富了心灵。
3.戏剧为桥画说故事
语文可透过丰富多样的媒介来学习,戏剧可说是非常贴近童心的媒介之一。透过老师在布板戏里循序安排的互动活动,学生自然而然的展开联想锻炼听说,使能自如构思,边画边创编自己的故事。
4.说写故事我手写你口
低段儿童初学书面语言,把握尚未精熟,对写话陌生。老师示范能使学生有机会“看见”“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历程。
5.班群合作 分层关注
班群老师合作,备课时专长互补,教学时分层关注,让班上不同能力学生受到有质量的关注,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共好”文化。
学习目标
1.享受快乐,快乐学习。
2.观赏布板戏时,透过口语表达与戏剧互动。
3. 欣赏与享受布板戏戏时,吸取创编故事的养分:角色、地点、方向、动作、色彩与形状联想、因果、意料之外等创编故事的元素。
4 .边画边构思自己的故事,乐于分享,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纪录故事。
教学预案
一、相互聆听 建立互学的关系(10分钟)
(一)做到听:什么是“听”,让老师看到你在听
(二)做到看:什么是“看”,让老师看到你在看
(三)做到说:什么是“说”,让老师听到你在说
(四)做到“听人家说”:让老师看到你在“听人家说”
二、戏剧为桥走进故事王国(50分钟)
布板戏一【四面八方看一看】动作念谣(10分钟)
一、与戏剧互动:透过念谣享受其中
二、创编故事的元素:自由联想(方向与所见)
【熊猫先生你好吗】
熊猫先生你好吗?
熊猫先生×2向左看看
熊猫先生×2向右看看
熊猫先生×2向下看看
布板戏二【动物园】律动歌谣(15分钟)
一、与戏剧互动:透过律动置身其中
二、创编故事的元素:事实关连(栖地与习性)
(一)动物出场时,询问栖地
如,“请问企鹅,你从哪里来?”
(二)动物退场时,询问为什么回去,回去做什么?
如,“来自北极的企鹅,你要回去做什么?”
【动物园】
熊猫大猩猩
熊猫大猩猩
狮子狮子
企鹅无尾熊
企鹅无尾熊
大象大象
(两只老虎旋律)
布板戏三【你看到什么?】表达联想(10分钟)
一、与戏剧互动:享受联想与猜测的乐趣:根据颜色与形状展开联想
二、创编故事的元素:看起来是A,其实,可能是很不一样的B
(一)你看到什么?
(二)谁还想到什么?
三、创编表达练习
(一)口述练习:”我本来以为是A,仔细一看,原来是B
1.每个人选择两项物品:
如紫色选择”葡萄」与”紫薯面包」(气球);或房子与内裤(飞镖)。
2.练习表达的方式,可以很多样:
(1)老师选一组示范说给学生听
“我本来想的是葡萄,其实也可能是,紫薯面包。”
(2)学生练习表达,参考句型如下
“我以为是A,没想到,是B耶。”
“我本来以为是A,其实,也可能是B。”
“我一直以为是A,仔细一看,原来是B。”
“我远远看以为是A,走近一看,竟然是B。”
“我以为是A,有(某)人告诉我,我才知道是B。”
如:我远远看以为是气球,走近一看,竟然是冰淇淋圣代。
四、师生共创故事
(一)老师任意请出之前出现过的动物
(二)该角色(如企鹅),在海里(地点)潜水(做什么事),发现前方有A(章鱼)在游动,没想展开捕猎,一靠近才发现,竟然是B(炸弹)。
(三)结果:邀请学生说“结果,……。”
布板戏四【变色龙躲猫猫】色彩联想(15分钟)
一、与戏剧互动:享受色彩联想与猜测的乐趣,根据食性与栖地展开联想
变色龙“小龙”和他的兄弟姊妹们在玩抓迷藏,你猜,他躲到哪里去了?
二、创编故事的元素:故事情节开展(开始、发展、结尾)
1.你知道哥哥姊姊们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推论:吃了什么或躲在哪里,会变成怎么样?
2.我们一起帮“小龙”把哥哥姊姊们找出来。
3.最后,全找齐了。玩得肚子都饿了,排队去找妈妈吃饭去!
(1)你猜,变色龙妈妈长什么样?
(2)哇!原来……
(3)“回家啰,一起过马路吧……”
(4)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三、用图像创编故事(20分钟)
(一)回想刚刚观赏了几个表演?最喜欢哪一个故事?
(二)画话,话画:用图画出自己的故事。
1.故事发生在哪里?
2.有什么角色?
3.发生什么事?
4.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有趣、惊险、可爱、温暖。
5.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你画出来。
(三)说自己的故事
1.跟同桌说自己的故事。
2.跟大家分享说一说自己所画。
(四)写自己的故事
1.画完后,想写写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2.念一念,所写的故事。
(五)班群教师分层关照:我手写你口;你手写我口
1.班群老师,三人,分别观察与照顾不同需要帮忙程度的学生。
2.观察三层学生:理解方式、学习情况、需要什么协助。
3.听学生说故事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协助。
作者:李玉贵(台湾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