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正强《负数的认识》、华应龙《小数的意义》、刘伟男《用数对确定位置》、朱国荣《古罗马人的数字》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25

  • 从数学本源构建理想课堂

    ——11月25日上午半日课评
     

    11月25日上午,观摩了由俞正强老师执教的《负数的认识》、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刘伟男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朱国荣老师执教的《古罗马人的数字》四节示范课,围绕核心素养与理想课堂的深度呼应,来自浙江和北京的4位名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选材、不同的教学风格为切入点,始终不忘数学本源,始终“以学习为中心”,为我们构建了理想课堂的形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包括将数与生活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它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人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释,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及运算的基本能力。上午有两节课是涉及数感培养的,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将教学内容思精理熟之后,用自己基于对儿童认知规律的把握和对学习节律的掌控,化繁为简地落实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之中。

    俞正强老师《负数的认识》一课中,“哪个负数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举个例子”以学生提出的-1和-4度作为学习素材,初步认识负数的合理性,并学习负数的读法、写法,体会正、负数之间相对关系;再举“以冰水混合为0,0上为正、0下为负”例子,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在自己的思考与同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中逐步明确“0”是区分正数和负数的标准,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在数的体系中找到了负数的“位置”。俞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教师不疾不徐,学生的数感建构是螺旋上升的,体会到负数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不禁为俞老师的课报以热烈的掌声!

    华应龙老师对《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有着独到的见解,这节课中他以学生估计出的小数为素材,以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单位为主轴,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适合动手操作的学具,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话题,通过思考许多的“为什么……”将小数的单位与十进分数的单位、整数的单位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链接,再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认识新的数——小数。可见,数感的建立与培养,一定是基于儿童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学习体验,华老师的课堂,不吝时间,不吝思考,不吝研讨,不吝探索——真心学生学习立场!

    刘伟男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横跨了代数和几何领域,从数形结合的场域,为学生建构了新的视角。在一条线段上,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只需要用一个数,这是一维空间;在一个平面内,要描述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呢?两个数,这是二维空间。学生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驱动引发的探索,由“魔法石到底在哪?”到怎样确定某个点的位置,教师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环节激发学生不断去思考,不断推翻自己的想法又再次重构自己的思路,课堂有趣又轻巧。

    数字、文字和自然语言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它们之间原本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不同位数数字的表示,中国人和罗马人都用明确的单位来表示数字的不同量级,中国人是用个十百千万亿兆;罗马人用字符I代表l,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 000,再往上就没有了。这两种表示法都不自觉地引入了朴素的编码的概念。首先,它们都是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数字概念;第二,它们分别制定了解码的规则。在中国,解码的规则是乘法。200万的写法含义是2×100×10000;而在罗马,解码的规则是加减法——小数字出现在大数字左边为减,右边为加。比如IV表示5-1=4,VII表示5+2=7,IIXX表示2 0-2 =18。这个规则不仅复杂,而且很难描述大的数字和分数。罗马人要写100万的话,恐怕要MMMM……地不断写下去,写满一整块黑板。虽然他们后来发明了在M上用上划线表示一千倍8,但是如果要书写10亿的话,还是要写一黑板。描述数字最有效的是古印度人,他们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阿拉伯数字,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这种表示方法比中国和罗马的都抽象,但是使用方便。因此,它们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后,马上得到普及。只是欧洲人并不知道这些数字的真正发明者是印度人,而把功劳给了阿拉伯人。

    朱国荣老师执教的《古罗马人的数字》貌似认数,其实更多的是让学生推理。教师以绘本为载体,设计了一张表格,用于学生推理尝试。这张表格,既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又是推理验证的论据。从1-10的古罗马数字的编写,朱老师巧妙地抓住5、9、10这三个数的编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其编写的原则,也能运用类比推理来加以尝试;再到11-20的数编写时,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独立思考、应用知识,特别是讨论14、19的写法时,学生的思辨和表达都很到位,体现了课堂教学优化带来的学生发展。而朱老师,则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深刻思考教学问题,从容应对课堂生成,课堂朴实又有深度。

    法国哲学家、作家阿尔贝加缪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今天四位老师的教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数学教学的饕餮盛宴,更是为未来课堂教学改革扬帆领航。期待着,从“千课万人”携手走向理想课堂的教师会更多。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特级教师  关蓓)

  • 【上一篇】朱国荣老师《古罗马人的数字》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王 洋老师《身上的尺子》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