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应龙老师《小数的意义》示范课赏析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11-25

  • 因为需要“数”,所以需要“分”

    ——听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关于“小数”的教学,一直是许多名师、特级教师比较喜欢研究的内容。从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都有精彩的演绎。而今天华老师又在四年级这节“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展现了他的理解与诠释,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名师对经典课深入研究的精神与风采。

    一、关于“小数”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从“情境认知”到“数理认识”

    谈到华老师的“小数的意义”,我想首先想聊的是这到底是一节怎样的内容?我们知道,在四年级开始系统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对“小数”有过初步的认识。那么,四年级的“小数意义”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三年级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有什么新的生长,新的认识呢?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教材编排来看,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虽然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情境中某个具体小数的含义”,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如“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与具体策略。而四年级下册中,教材有意识把关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以及三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一本质内涵的重要过程,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利用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即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意义这一意图。

    显然,三下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更多关注了借助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是对小数的一种“情境认知”;四下教材“小数的意义”则注重了“小数”的数学层面上的理解,应该上升到“数理认知”的层面。

    二、如何引导学生在“数理”层面上理解与掌握“小数的意义”

    我们说,三下“小数的认识”是基于情境的解读,那么四下“数理”层面上理解与掌握“小数的意义”又该通过怎样的学习路径来实现的。从今天华老师这节课的组织教学来看,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单位”度量的感受为重点的认识线索,即引导学生体会0.1与0.01这样的“计数单位”,是在计量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条则是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活动体验线索,即让学生在“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中,感受“计数单位越小,表示的越精确”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接下来我们对课堂上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数学活动进行深度解读。

    活动一:数一摞纸。

    教师呈现一摞纸,请学生猜“有多少张”。学生乱说了几个数,因为受到课始导入情景的影响,有学生说的数不太靠谱。提出问题:要想知道这摞纸到底有多少张怎么办?引出“数”。

    师生一起数。先数100张一叠的,数出了3个百;再数10张一叠的,数出2个十;继续数1张1张的,数出8个一;最后取出不到一张的那张纸片。引出话题:这不到一张的纸该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

    从学习的发生来说,这个环节具有明显的效果,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当前面的可以用单位“百”、“十”、“一”等计数单位来表示后,这不到一张的纸片,又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活动二:解读0.3。

    教师呈现一张一部分涂了色的纸片,请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这是多少?

    学生凭感觉说出这样一些答案:0.3、0.2、0.25、0.333。

    师: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你动手去验证一下吧。

    学生自主活动,测量比较。

    反馈展示。在对折后,通过一半中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较,得出:涂色部分占了3份,所以是0.3,空白部分占了2份,所以是0.2。教师给予展示,确认:当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涂色的部分包含了3个0.1,所以是0.3;而空白部分其实是7份,所以应该是0.7。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位小数的意义的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0.1与十分之一、0.3与十分之三之间的关系。从认识水平上来看,学生已经跳出了以具体量来解释0.1的水平,上升到了以平均分某个图形,用图式的方式来沟通0.1与十分之一、0.3与十分之三的水平了。

    活动三:探讨0.34。

    当讨论了一位小数0.3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可能?有学生说到了0.31、0.32等等,老师顺势呈现了一张涂了3条还多一点的纸片,让学生观察:这里的涂色部分大概是多少?

    一位学生展示说:这是0.34。理由是:把这里竖着的每一条再平均分成10份后,发现,这多出来的部分正好是4份。此时,教师特别引导学生讨论:这个4份是多少?

    生:0.04。

    呈现0.34的图示(如右图)      

    引导学生理解:当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后,其中的1份就是1/100,也就是0.01。现在有34份,所以是34/100,也就是0.34。而空白部分是66份,所以是66/100,也就是0.66。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华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深刻理解0.01就是1/100,还通过板书,这些小数和分数的后面添上一个单位“元”,引入了“元、角、分”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过程,为学生真正理解两位小数就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提供了切实的支撑。

    综观以上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其核心便是引导学生从原有“情境认知”的维度认识小数,走向了“数理认知”的维度。原来,“小数”是计量的需要。因为在整数计量时,我们从单位“1”出发,因为量的增加,产生了计数单位“十”、“百”、“千”等等。而今天,因为出现了不到“1”的量,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计数单位,于是便有了十分之一,而当我们的计量需要更精确,更小时,则又产生了百分之一;相信随着计量需要更为精确,还要小时,便又会产生更小的计数单位——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整节课的设计,华老师以“度量单位”的感受为线索,引导学生用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颇有创新的意味。而且华老师的课,在关注学习的趣味性方面,总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设计。比如今天的课以微信中与马云有关的一个话题切入,颇让人意外,也确实引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最后提两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与大家探讨:一是在解读0.3之前,对于0.5的解读需不需要?如果能直接将那张不到“1”的纸片换成0.3,会不会更贴合本节课研究的主题,更有利学生去思考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二是在关于“0.34”探讨中,能否展开得更加充分一些,步子再小一些,从而让更多的孩子经历“此时仅仅用十分之一来描述这个量又不行了,需要产生更小的单位”的过程。

     

    作者: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费岭峰)

  • 【上一篇】俞正强老师《负数的认识》示范课赏析 【下一篇】刘伟男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示范课赏析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