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3日互动专刊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06-05
  •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423日互动专刊

     

    水本无华
     ——观薛法根老师《水》的教学

    《水》是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没想到的是,课文的作者竟然是笔者的老乡——马朝虎就在我们县的电视台工作,我们不但认识,还经常在一起小聚。因此,对于薛老师的课,相比之下,对课文的关注也就自然地比对执教者的关注多了几分。

    譬如,自打昨天来,我就读了几遍课文,早上上课之前,又读了一、两遍。说实话,《水》这篇文章还是真有些“文章味”的,读它,有一种“被抓”的感觉,无论是你的心,还是你的情。但是,你说要真把它放到课堂里面去,我还真不知道它究竟可以给学生一些什么。——这当然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薛老师会在课文中提取一些什么呢?

    课上下来了。我大吃一惊,也由衷敬佩——

    没想到还有那样的词句可以进行那样的把玩!

    句子一: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句子二: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词语一:句子一中的“吸吮”和多音字“血”。

    词语二:句子二中的“润湿”。

    如果说这样的词句能够被老师找到,说明老师有一双“慧眼”,那么,这样的词句如何让学生接受、熟知、参悟、读好和吸收,那便需要老师的睿智了。

    请看薛老师是怎么演绎的(句子一):指名读——对“吮”字正音——请原来的学生再读——指点“血”的读音——三读(原学生)句子——分步练读长句(先读“血的流动在加快”,再加上“血管里”读,最后加上“我感觉得到”读)——指名读整个句子(共叫了5个学生)——老师总结把句子读好的方法(要分步读,从词语到短语再到整个句子)——学生齐读。

    句子二的学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妙的是对“吸吮”和“润湿”两个词语的把玩。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前者跟“吮吸”作比较,后者跟“湿润”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词语(汉语)的秘妙:词序不同,含义也就不一样。

    看了一下时间,两个句子的学习,足足花了将近10分钟。何以值得花这么长时间去学两个句子呢?我想说,这其实已经不是在上语文,不是在进行词句教学,而是进到了文化的层面,进到了认识的高度。实在不易!

    没想到还有那样的章法可以进行那样的演绎!

    在词句教学之后,执教者让学生打开书,用心地读一遍课文,然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就有价值在它进行了“发散”,在发散的过程中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进到文本当中却又自然地从文本当中走出来。你看,学生的回答是多么的五花八门——连“痛恨封建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等都出来了。而教师的用意并不在学生能够说出多少个答案。教师的用意是故意让学生先发散,然后集中——集中到作者真的想告诉我们这么多、真的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吗?以至达到让“小说”、让“场景”的出场。

    于是,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到了第二个板块:场景体会。

    同样的,“场景体会”,教师也是舍得花时间的。首先,小组讨论得充分,用了78分钟(当然,小组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有序的);其次是交流汇报得也很充分,可以说,已经做到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这样的充分讨论和充分交流,不仅思维得到了碰撞,理解也深刻了——“生活是苦的,但心是乐的”。“如果生活是苦的,心也是苦的,就活不下去了。”“不是你前面有阴影,而是你后面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更为突出的是,通过讨论和交流,作者的“苦”与“乐”的内心情感让学生们有了比较真切的体会和正确的理解。

    没想到还有那样的细节可以进行那样的关切!

    细节一:人物的语言。对于小说,语言本应该是需要好好着笔的,但《水》却只有两句:“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你们真是饿坏了。”语言不多,但不等于不重要。薛老师深知这一点。于是,教师以“母亲(村里的人)说这句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为话题让学生言说,并把这两句话读出相应的味道来。

    细节二:场景的补白。“雨中洗澡”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但这个场景,只有“动作”,没有“语言”。于是,教师以“洗完澡之后,相互会说些什么呢”来作“补白” ,并以“啊呀,你怎么胖了?”“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来丰富补白。

    细节三:原题的告知。《水》的原题是《饿水》。这个告知虽然没能在课堂上作具体的分析讨论,但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会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比较,还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更多的思考。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事。清明节的那个双休日,几家人到江西弋阳去玩——弋阳有个风景区,叫龟峰。玩下来之后,大家都说一定要吃一吃弋阳的国道鱼,它是弋阳的特色菜,非常有名。尝了之后,味道真的不错,既细嫩又入味。这么好吃,大家都以为它的鱼不一样,后来发现就是普通的草鱼。回家的路上,大家就一直念叨着那个国道鱼:同样是草鱼,弋阳烧得那么好吃,别的地方为什么就烧不到那样好吃?

    我想到了薛老师的课。同样是《水》,为什么薛老师就能够“烧得那么好吃”呢?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水》也一样,“涟漪”的产生,“灵光”的出现,都是需要“荡”与“击”的。薛老师,无疑就是善“荡”者、能“击”者!

    (浙江省  章师亚)

     

    7分钟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张祖庆微电影VS微写作教学欣赏

    7分钟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这不是科学读物的技能介绍,也不是魔术表演的主持语言,而是一个五年级孩子对一则微电影所作的广告语。男孩,幼稚懵懂,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男人,勇于担当,有成熟的想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告做得太好了!听课的体育馆掌声雷动,为这位孩子如此简洁如此有哲理的创意喝彩。微电影《月亮之上》,表现的是祖孙三人月圆之夜划船于海上,此时海上生明月,三人想法登上月亮,发现满地光亮原来是星星发出来的;有一颗星星撞击插到月亮上,孙子用铁锤轻轻一敲,星星散落;祖孙回到船上,结果发现圆月变成了弯月。用一句话的“微言”宣传电影,既是内容信息提炼,又是主题思想的升华。这样的话语,这样的孩子,就出在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月亮之上——微电影与微写作》的课堂上。用“生本课堂”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表现才是硬道理,张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好课。

    如果有两种特级教师,一种是安营扎寨,守土有责,精耕细作一亩三分地;一种是攻城略地,抢占先机,挥鞭指看别有一洞天。张祖庆无疑属于后者。这几年,从教材课文到引进文本群、引进非连续性文本,到微辩论微写作,再到这一次的微电影与微写作,张老师开辟了语文学习的一个又一个根据地。

    张祖庆是目光紧盯着时代的老师。当今的时代被人称作是“微时代”,即是一个以微博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运用的时代,是一个以短小精炼为特征的文化传播时代。所谓微,当然指微小,由于微小,就方便快速流动。拙见微时代有六个特征:短平快,动博指。1.短,是迷你的传播,微博只能140字,微信一般也一两句话。2.平。人人平等,人人都是“新闻联播”播音员。3.快。瞬时性的传播。即时播报当然是最新的。4.动。流动的传播,边发生边传播。5.博。互联网上资源无穷,广博无边。6.指。指尖时代,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纸笔时代。

    一堂课当然不可能表现这样多的特征。这节“微课”是体现主要特征“微小”的:微电影——5分钟一部,微写作——不超过160字,微评价——一句话。

    前几十年作文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影视作文”,看影视,写作文,当时也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但现在,它没有多少生命活力了。而今的“微电影微写作”完全没有了先看后写的俗套,没有了写故事、写体会的陈词。不妨抄录张老师的教学过程预设:

    欣赏电影,梳理情节,第一次微写作

    关注细节,赏析精妙,第二次微写作

    回归整体,分享感受,第三次微写作

    推荐群文,拓展延伸,第四次微写作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边看边说,边说边写,边写边评,边评边笑;写梗概,写海报,写广告,写评论;有困惑或惊奇的目光,有赞叹或会心的笑声,有凝练或诗境的即席语言,有“剧透”或“土豪”的网络风格;学生收获了微电影的快感,享受了微写作的乐趣,欣赏了“文艺中年”的视角:月亮的光不是太阳给的而是星星发出的,圆月亮变成弯月亮是星星散落造成的(恕我没有记下文艺中年——张祖庆的这首好诗),开阔了群文拓读的视野。教师幽默风趣,学生轻松活泼。

    这样的课,给我们看到的是宽松大气,其实老师的准备还是非常费力的。他需要考虑,作为资源,要开发什么;作为写作,要考虑写些什么;作为教学,要设计怎样操作;作为策略,要谋划什么,比如活动方式、寻找趣点、选择文体、任务驱动、幽默评价。

    张老师是一位开拓型的教师。这样的开拓,尽管风光无限,但也是风险无限,有时也会伤痕累累。我坦白,我也曾向张老师撒过辣粉。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正是在反复食用传统的“宫廷御菜”之时,张老师让我们吃了极具现代风味的“农家野菜”。这都是需要的,老师需要,学生更需要。食物丰富,营养全面,加上烹饪得法,食用科学,才能够“7分钟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浙江省  赖正清)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孙世梅执教的《赤斑羚搬了两次家》简评

    沈石溪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他笔下的动物世界是一个多彩的生命世界,丰富而深刻地展示了生命的意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孙世梅老师执教的《赤斑羚搬了两次家》即选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不过,这不是一次照搬原文按部就班的阅读。从文本内容到教学过程,孙老师都做了独具匠心的建构处理,给学本课堂带来了一番新意象,真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印象最深的:一是孙老师对文本内容大刀阔斧的改造重组和别开生面的处理;二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追求,即通过强化孩子参与式的“猜读”,“教会学生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的富有创意的探索。

    一、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有关生命的意义”,立足学生实际对原文的改造重组

    原文的篇幅较长,约有三千多字,读起来自然费时而不容易深入,短短的四十分钟更难收到好的效果。因而,孙老师围绕文本展示的生命意义这一中心,立足于孩子主动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文本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整合。课上重点精选了七个片段引导孩子精读,其余的内容,如有些过程性的叙述,以及蔡教授对迁家原因的述说,还有一些关于生命的过于详细的论说等则略去,或简略处理。而所选的七个片段,不仅切合文章的描述重点,也适合孩子进行“猜读”,在边读边思考想象中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

    二、利用文本,引导儿童“猜读”,创设新型的边读边想象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采用了分段(页面)出示文本,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知识背景,在阅读中不断激起悬疑,思考想象,并参与文本的“创作”,再在进一步的阅读中验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提升了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例如:

    ——阅读课题,激起疑问:赤斑羚为什么搬了两次家?引发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思考猜测;

    ——阅读第3页关于赤斑羚第一个家的优美环境描写,猜测在这样的环境中赤斑羚的生存状态,进行创写练习;

    ——阅读第4页,通过文本验证所写,体会赤斑羚第一次搬家的缘由;

    ——阅读第5页,感受赤斑羚新搬的家的优美安全——激发对再次搬家的悬疑思考;

    ——阅读第6页,与第5页内容对比思考,获得新的发现;

    ——整体阅读3-6页,思考发现赤斑羚前后三个家的不同,讨论什么是赤斑羚生存的“适宜”环境。进而思考小说带来的生命意义深刻启示。

    孙老师这堂课还有一个突出优点是注重理解和表达,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读第一页原文时,要求学生把文本读成两个字,学生的概括多种多样:(赤斑羚)稀有、濒危、珍稀……用语不同,又都比较准确,在第三页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思考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赤斑羚生活得怎样?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写下来等。这样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很有成效。

    总而言之,孙老师的课充满了挑战和创意,是“千课万人”学本课堂中值得点赞的一道靓丽风景。当然,作为一种创新和尝试,其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空间仍是很大的。从整堂课来看,内容稍显繁多,环节还可简约。还有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似乎更可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然后动笔写下来,在学生交流之后再以文本中的精彩论述作对比总结。以上所述,一隅之见,不当之处请孙老师不吝指正。

    (江苏省  王中敏)

     

    游戏作文,爱你没商量

    ——王红老师《石头  剪刀  布》赏析

    王老师执教的《石头  剪刀  布》一课,让游戏与作文联姻,体验与指导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亲历游戏过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回味这堂成功的习作指导课,它留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游戏,营造课堂宽松的氛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但我们的成年人却严重缺乏游戏的情怀。我没有意识到儿童一旦进入游戏状态,会发生让人惊叹的变化,游戏中的儿童会尽显其稚气、无暇、顽童的天性,而教师参与游戏,也会放下成年人的矜持、保守。面对童真,我们会变得童真;面对纯洁,我们也回归纯洁。

    上课伊始,王老师便让学生“猜游戏”:一个从他们的爷爷的爷爷就开始玩的游戏,从我国汉朝的时候就流行了,后来传到了日本、韩国,乃至欧洲,现在风靡世界的游戏,当两个人意见不一的时候,常常会拿这个游戏来决一胜负。这个古老而充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石头剪刀 布”的游戏一下子勾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看着学生流露出想玩的意愿,教师不失时机,先来个师生对玩。王教师还故作神秘,把手藏在身后,在“石头剪刀 布”的口令后,与学生同时伸出手。能跟老师一块玩,个个学生都特别振奋,赢的欢呼,输的也很开心。第二次,游戏时看到王老师出拳后的故意耍赖,学生集体兴奋地“抗议”。此时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严肃的老师,看到的是一个大朋友和一群的小朋友,课堂上宽松和谐的气氛在静静地流淌。学生不再拘谨,而是身心愉悦、自由开放,教师也格外放松、思维活跃,使课堂变得更为灵动。

    二、体验,激发学生想写的热情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力求表达有个性特点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是最有创新意识的感受,写出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才有价值。而这种感受获之不易,只能靠观察体验得来。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在王红老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在游戏中体验。在同桌互相游戏之前,针对学生特别想赢的心理,让学生先谈谈有没有致胜秘诀?

    生:开局不能出剪刀。

    生:男孩子喜欢出石头。

    生:不能有规律。

    此时,教师出示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对 360名学生进行的300轮实验,研究出来的制胜秘诀:

    1)在石头、剪刀、布三种模式中,男生最喜欢出石头。

    2)要想在游戏中获胜,首先应该出剪刀。

    3)如果你是赢家,下一轮不要再使用原来的出手。

    这一链接材料的巧妙运用,既让学生增广见闻,感受这游戏科学性的一面,又给了学生参考、对照,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通过与致胜秘诀的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也藉此预测对方心态。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三局的游戏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内心体验,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原始素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如果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有一种敢想敢说,不吐不快的激情。情动了,辞发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指导,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

    提倡“学本课堂”,不应否定教师的有效指导。王老师的这堂游戏作文课,教师的引导是可圈可点的,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游戏作文,学生的习作素材是一样的,如果避免学生习作的雷同,王老师另辟蹊径,进行了智慧的选择,她让学生聚焦心理活动的描写。三次的体验,三次的目的不同,如其设计中所示:

    第一次游戏验证秘诀,指导交流心理活动

    第二次游戏深度体验,指导记录心理活动

    第三次游戏细致观察,指导揣摩心理活动

    三处的指导前后联系,步步为营,扎实有效。

    写后的分享交流,王老师的导也很有针对性,她分别选取了赢的、输的、打平手的三位学生,这样的点评也避免了雷同,又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指导也更为丰富。请看学生分享的习作:

    赢的学生:第二回合开始了,我的心像小兔子一样上下跳动。我想:我同桌一定会觉得我会出别的,这一次,我出一样的吧!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居然瞎猫碰上了死老鼠——赢了!我心想:哈哈,我同桌还真上钩了!

    输的学生:第二回合开始了,我默默地盘算着:秘诀说“男的喜欢出石头”,那么她肯定会出“布”,我就出剪刀,哈哈,没想到,事与愿违,我又输了。

    打平局的学生:第二回合开始了,看着制胜秘诀,我烦恼得很,出石头还是剪刀?我心里犹豫不决,再看看同桌,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让我慌慌的。算了,我皱着眉头,郑重地把手搭在了“布”上,先试试运气吧,我心想:管它什么秘诀呢。结果,又是平局。

    王老师在点评中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语言,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不断地重复 “我想”这一提示语,她指导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默默地盘算、打起了小算盘、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苦苦思索着对策……”学生积累的词汇被唤醒,并适时地选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三次的体验,王老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对手,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生动描写游戏中的人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习作也更为丰富,表达更加细腻。教师投影展示的习作如下:

    最后一回合开始了,我同桌将牌放入抽屉,用手不停的打乱着,发出“咚咚咚”的敲桌声,似乎想打乱我的思维,他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仔细盯着我似乎想看穿我的心。我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就随便出了一张,唉,又平了!

    王红老师的游戏作文,学生兴趣盎然,也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但在细品学生的习作后,我感到这堂课如果能在心理活动的方法上引导得更为细致些,让心理活动更有层次性,能有波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将会更立体,语言品质也将更富有变化。                   

     (福建省  陈朝蔚)

     

    观张学伟老师执教《景阳冈》所思

    来千课万人听课多次,张学伟老师的课还是第一次遇见。听课前有些许的期待,下午第二节,张学伟老师与他的《景阳冈》亮相了,果然是虎虎有生气,带给我们许多惊喜。

    先说开课,张老师一上来竟然来了一段山东快板: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膀大腰圆赛金刚。

    这一天,思念哥哥回家乡,中途路过景阳冈。

    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英雄挺身上山岗。

    这才有,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美名扬!

    这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表演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真是动听的歌曲有前奏,动人的戏剧有序幕,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但是你若认为这开场仅仅是激趣的导课,那就错了,妙的是接下来的提问:“这段快板说的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武松”。

    师:说了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的事。

    师:武松打虎之前还干什么?

    生:喝酒、上山。

    一段精彩的表演,一次简单的提问,巧妙地抓住了故事的梗概,梳理了课文的文脉。真是一举两得,让人不由称叹。这开篇如爆竹,响彻有音。

    再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景阳冈》全文2500字左右,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张老师在教学中以板块为切入,辩证地解决了“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了“短教”。全课分三个板块。学习“喝酒”(第二段)——研读语言,体会“倔强”;学习“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学习“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智勇”。恰如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喝酒、上山、打虎”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三个方面,也是课文讲解的线索,是破译文本的切入口。

    张老师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还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喝酒”以“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研读武松和店家的语言,感悟武松的倔强,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上山”以“心理”为研读点,从“揪心”到“放心”,一波三折;“打虎”以“动作”为教学核心,老虎的“扑、掀、剪”,武松躲避时的“闪、闪、闪”,让智勇的武松形象在学生心中凸显。这样的教学“既引领学生欣赏了“长文”教学内容的花红柳绿,又展示了品味语言的绝佳胜境。如此一来,长文教学才做到纲举而目张,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第三,还一定要提的是本堂课教法的运用。如分角色朗读,不仅让学生读出了感情,还帮助学生进入了角色。张老师的朗读指导是比较有艺术的。 

    指导朗读前,张老师提出要求:“朗读需要读谁像谁,读武松像武松,读店家像店家。”一个“像”字,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大体了解,知道武松和店家分别是个怎么样的人。读出了人物轮廓,为读好对话打下了基础。

    朗读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身份。人物身份不同,说话时的语气自然有区别。当武松大声地叫“店家筛酒来”时,“店家”的回答也是大声的(学生大声的读店家的话),张老师提示,“店家会这么大声说吗?”一提醒,学生就明白,店家做生意,和为贵,客人着急我不急,客人生气我不气,读时语气语调有明显的变化。这一读,把人物读活了。

    通过朗读,读出了人物的性格。武松是个性格十分鲜明的人,在指导学生读武松的话时,张老师先让学生练读,再加入提示语,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问,反复练习,最后一个豪爽的武松形象根植于学生心中。朗读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朗读,也象模象样了。当然,除了分角色朗读,还有动作表演也是本课教法的一个亮点。

    赞赏之余,细细揣摩本堂课的教学,仍隐隐的有些遗憾。如果三个板块的教学能够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那么学生的学可能会表现的更丰满、更充分一些,学本课堂的味道就更足了。

    (江西省  郭爱香)

     

    为学生的成长而教

    ——观管建刚老师《月光启蒙》有感

    “千课万人是一个名师云集的,一位位执教者便是一座座历经岁月积淀的思想丰富的矿,蕴藏着自己的蕴藏,闪亮着自己的闪亮。只要置身其间,从来不会空手而归。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杭州,不只是山色空蒙的西湖,也不只是清辉如泻的秋月,更不只是清幽旷远的晚钟,还因为在这里听得见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阅读课,上出点作文的味道;作文课,上出点阅读的味道。姓‘读或姓,孩子长得像爹或像妈,没关系,亲生的就好,姓就好。管建刚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天,管老师上了一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引发了观课者的不同思考。我以为,这是一堂非常值得研究的小学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案例。

    在一线的阅读教学中,于指向写作的训练而言,教师多在学习某种典型句式或段落结构上引导,着力解决的往往为“是什么”和“照样子做”的问题,无论中段还是高段皆如此,在深入感悟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知晓其适用范围方面少有作为。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解题的高手,而不是能够驾驭语言展现生活和思想的能手,情怀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管老师不愧是写作教学的行家,读写结合环节做得特别好,打通了过程与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写作成长而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对象是小学高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能够“把句子写通顺”和“把内容写具体”,语言的磨砺是他们亟待解决却又是许多一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领域。

    对此,管老师是有办法的。他采用比较阅读的路径,非常洒脱地进行自我调侃——用所谓的老师修改过的文章,实则去掉诸如“暑热散去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的篱笆小院”、“伴着月光”、“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在月光下”等与月光有关的描述,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打分。这一比较的过程就是文学审美启蒙的过程,也是向培养有情怀的阅读者和表达者迈进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会在相似的情境中,回忆起生命中的过往,关于亲人,关于故友,关于往事,关于感动……如果能在表达中关照这些情境,往往会生成最动人的情怀。管老师关注了文本的这一特点,并将它开发为本堂课的资源,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新的增长点。基于此,我为管老师点“赞”。

    “千课万人真的是一个有魔力的“场”,有无数值得观课者解读的点。阿拉伯有这样的谚语:一颗无花果树看着另一颗无花果树,于是变得硕果累累。谢谢管建刚老师,感恩“千课万人”,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在“场”。

    ( 重庆市  瞿涛 )

     

    怎一个“美”字了得

    ——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元朝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乃“秋思之祖”,全曲二十八个字中不着一字,不见一“思”字,而是精心选择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景,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表现出一种萧条、寂寞而悲凉的情思,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美的心境。盛新凤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功底,通过精美的教学设计,构建和美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徜徉于美的境界中,留恋忘返。

    一、教师柔美

    温润的盛新凤老师是和美语文的创导者与践行者,她说过:“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最终要提升到语言美、语文美。”“要关注审美,善于引领。”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对美的追求中,她始终坚守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情怀,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在整个课堂上,她以淑美的形象、妍美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享受。

    二、设计精美

    古人写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常用起承转合的程式,以形成天衣无缝的整合效应。老师紧扣意象,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出行云流水式的教学流程。

    首先,她让学生小声读课文,在读正确与流利的基础上,圈出课文写了哪几种景物,通过贴图板书,呈现一个个的词语,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十分踊跃地进行解读:“没有生机的藤、凋零的树、黄昏归巢的乌鸦、骨瘦如柴的马”。这些词语构词方法十分独特,加在名词前的定语,体现了断肠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了一系列的意象,所表现的不再只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而是淡淡的悲秋感、浓浓的思乡情。这是开篇——“起”。

    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将每行的三个意象放在一起是什么感受呢?”让孩子们分四个组合作学习,改写成散文,然后用不同的形式读散文,想散曲,读散曲,念散文,反复体会重叠意象之美。这是“承”。

    接着,老师提示学生散曲前三句写景,后二句抒情,配乐让学生阅读,要读出一个“秋”,读出一个“思”,以体会不同意象之作用。同时强调意象的层次感,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由下及上排列,藤缠树,树落鸦;第二组从近到远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人家;第三组从远方到目前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逐渐扩大,步步拓展,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让学生猜测马致远“荣归故乡”的心情,以换文题和改意象进行写作来加深理解,这是“转”。

    最后,老师一句“可惜,马致远一辈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思乡”,把孩子们又拉入小曲的意境中,再悟意象之凄美。由喜转悲,对比鲜明,引人深思,催人泪下。这是“合”。

    三、课堂和美

    老师十分注意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打破语文与艺术的界限,促进读写融通、优势互补,通过整合,达到和谐效应。

    1、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以读助写、以写促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盛老师让学生分四个组分别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成一段散文,全班读原曲,四组分别派代表读写作的散文,情动于衷,美不胜收。这是改写。还有用“荣归故乡,状元郎意气风发”引导孩子们巧用卡片仿写出“新藤绿柳归燕,小桥流水人家,碧草和风骏马,荣归故乡,状元郎意气风发”的小诗,以运用促理解,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得到极好的培养。

    当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考取状元的说法值得商榷,最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确定题材去改写,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或者说此番情景只是诗人的一个美梦,那样美学效果会更好,更能产生感染力。

    2、语文与艺术的整合。语文是美的,艺术是美的。将语文与艺术形式巧妙地进行整合,利用音乐、视频、书法与吟诵等艺术形式学习古诗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通过视频理解“古道”的“古”,从孩子们说的“荒凉、人迹罕至、僻静、崎岖、荒无人烟、高低不平、年久失修”等词语,说明图片起到了帮助理解的作用。再如课末将一幅幅写有《秋思》的不同风格的名家书法作品通过配乐进行吟诵与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恰到好处。

    (湖北省  夏循藻)

     

    学员课评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听孙世梅老师教《赤斑羚搬了两次家》有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曾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情境的引导,悬念的制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产生期待,验证期待的过程中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自主地体验文章,思索文章,促进其独立自主的个性化阅读呢?今天,孙世梅老师的课带给了我们答案——引导学生运用预测,调动阅读期待,深化阅读。

    一、课前折叠书,教会学生预测

    在上课之前,孙老师以折叠书的形式带领学生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学生根据折叠书展开的部分图片猜测动物。随着折叠书的一步步展开,我们发现随着书页的增长,看见的动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是企鹅,是猴子,是蛇,是大象。学生在图中猜测,也在猜测中期待。假设验证的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预测思维。

    二、课中折叠书,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折叠书是如何唤醒我们的阅读期待的呢?

    (一)形式独特,开启期待

    折叠书——我们只有一页页的打开才能获知后面的内容。正因如此,学生无法快速了解全文信息,对文章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接着往下读的期待。孙老师正是利用这一点,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期待阅读的心理。

    (二)巧设环节,诱发期待

    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总要学会设计教学环节,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或是思维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期待中思索,在思索中想象,在想象中创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巧设问题

    孙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非常的巧妙。例如:在感受完赤斑羚良好的生活条件之后,询问如此良好的生活,赤斑羚却搬了两次家,这是为什么?学生在疑问中思索,写下自己的答案。当写下的那一刻,他们对自己的预测是否会实现产生了浓浓的期待。

    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步步地走入课文,对课文的前因后果一步步地进行预测,从而加深他们的阅读期待。

    2、巧排内容

    孙老师并未按原文的顺序来安排课文,而是带有启发性地将某些内容安排在了一处。例如:将赤斑羚住的几个地方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预测在这几个地方,赤斑羚的生活状况。从而了解何处才是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

    孙老师折叠书内容的安排,精心地为学生设计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填补中预测,在检验中愉悦,在求知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感受课文。

    孙老师的“折叠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语文世界。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更加新颖,更加有创造性,让学生在期待中展开自己独特的阅读!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湖北省    李培

     

    听课有感

    一堂好课,首先一点就是学生学的怎么样,不管这堂课老师说的多么精彩,问题设置如何巧妙,学生没学好,什么都是白搭。

    教学教学,虽然是“教”在前,“学”在后,但却不能用薛法根老师上午所教的“吸吮”“吮吸”来置换。在现在的课堂上,许多人把教师的任务定性,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如果是这样,谁都会教,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也将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什么时候能够把“教学”换成“学教”呢?有时候觉得我的想法很可笑。

    今天在课堂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水》一课。记得上一次听薛老师上的是《猴子种果树》这篇二年级的语文,当时对薛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搞笑夸张的动作印象非常深刻。有幸又见到了他。水是万物之源,没水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如意,地球的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急缺,很多地方没有水。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缺水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们的生活滋味,体会到母亲对孩子们深层次的爱,教师的引导就极为重要了。

    我觉得薛老师在上这一课有这么一些值得交流的地方。一、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为什么学生会放松?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放松?教师引导的区别在哪呢?薛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不单单是学生笑,老师也笑,这个笑就是引导学生放松的重要前提。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薛老师用他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带给孩子的是好奇,带给老师的也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敢于发问,敢于质疑,课堂上显得格外轻松。

    二、薛老师的课堂对细节地把握非常细致。“吮吸”和“吸吮”之间的细微差别,“湿润”和“润湿”之间的点点出入,“血”的两个读音不同的用法,就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而薛老师却不厌其烦地去解释,去指导学生大胆地读,不会再读,不怕错,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敢读。从而使课堂上孩子们整堂课都敢说,敢做。

    三、薛老师让问题出自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是我们教师上课时常用的方法,而薛老师课上,参与讨论前,老师先规定了每个学生的任务,小组长,分配等,让学生充分讨论,学习。最后交流的时候,总是那么让人惊喜。

    听一次课,胜过教书十年,感谢千课万人。

    (安徽省   方润之)

     

    获奖信息

    质疑问难奖

       郭力铭   (山东省)

       黄泽美   (浙江省)

       孙秀霞   (山东省)

       王建玲   (福建省)

    精彩短信奖

         蓉   (湖北省)

       戴萍斐   (浙江省)

    学员课评奖

          培   (湖北省)

        方润之   (安徽省)

    幸运奖

        王恒英   (山东省)

        赵兰倩   (山东省)

        李玲荣   (山东省)

        申新付   (山东省)

        陈晓香   (江苏省)

        陈小红   (浙江省)

        许佳声   (浙江省)

        姬春红   (河南省)

        郑孝满   (福建省)

          敏   (湖北省)

    以上老师将获得本次观摩会相应光盘

  • 【上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4日互动短信 【下一篇】“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4月23日互动短信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