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忠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二)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6-12-01

  •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二)
     

    低年级,或者是中年级,儿童字词,语言积累,这个是最重要的,老师们一定要重视。课文的朗读、背诵,不仅仅是积累词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句子、语感,包括语言写作。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语言的输入,于永正老师说过字词教学和朗读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每篇课文你都应该让学生读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传统语文教学,回眸学子,1902年,光绪28年,颁发的一部学志,里面要求小学生的背诵量是103800字,中学5年是21万多字,其实积累语言是我们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

    第二,强化语言的定义,学会语言的标志是会运用。国外的语言大量时间都放在表达的训练上面,日本明确提出以表达为重点的语文国语课,现在我们中国的语文课设置,阅读和表达极不平衡。我们的孩子,他们为什么读很多书,课文,词语,句子。他读了不少,他能够背,能够积累,但积累的这些词为什么到写作的时候,他用不上。心理学的一个解释,就是理解的语言,叫被动语言,或者说是叫消极语言。你看到的是,用的时候你用不上。

    所以在座各位老师,你们想想很多层面,很多好的句子,你为什么读了可以很理解,但是写的时候说的时候用不上,因为这是消极语言。心理学还有一个概念,叫积极语言,理解以后会运用的那些词,那些语言,或者说有一个词,一个句,心理学叫积极语言。消极语言,怎么变成积极语言?其实没有其他的答案,就是看学生要尝试运用。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五年级的孩子,语文成绩很差,家长来找我,吴老师你来指点一下,我就问他最近学了哪些课文?他说《三颗梧桐树》,我让他读,让他背,能读会背。让他写一段话描写一下梧桐树,两年级孩子写的这段话,要表扬,三年级的话马马虎虎,五年级,那就是语文确实没学好。我教他一个办法,把书打开,课文中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是描写梧桐树的句子和词语,有吗?有,划出来,划完以后让他去改,能用的都用进去。

    他改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不是改,是重写。老师们看,当中有一句:“给大街涂上了两行绿色。”我让他读给我听,他读到这一句,我问这句话哪里来的?上个学期学的课文,他用过来,用得不错。后面这段话是写得很不错的,然后我就问他了,课文上是“像一幅古画”,你为什么改油画?他说古画没看到过,油画我知道。我就问他这段话自己觉得写得怎么样?他点点头,好在哪里?他说有点文采。我又追问,刚才为什么不这样写?他回答我一句,他说我们的老师从来没教他这样写。老师教他怎么写呢?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写,这就是他自己的话。他的语言处于一种缓慢的、自然的挣扎状态。

    老师们,我们语文的责任就是要加速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怎么能够促进他语言发展呢?所以我们学课文,用课文语言去丰富学生语言;用课文语言去发展学生语言;用课文语言去规范学生语言。这是我们每篇课文教学里面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语文课,我们应该创设一个这样的环节。老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用,尝试运用课文的语言去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使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加快发展。

    这段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基本判断,孩子他用过了这些词,这些句,以后在其他语境中,他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是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所以我们老师在语文课上我不主张去过度地发掘文本的这些思想内容。他的内涵即使有些思维,有些价值,我觉得也不是主要的。对这几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语言发展,运用语言的提高是他的优势。我们在这方面,应该花大力气,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语文课,我想我们的目标定位,定在什么地方?读懂课文内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或者是用学到的课文的方法来表达,这是我们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有这样的一个观点:语文课,我们应该把50%的时间放在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上。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上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像《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样一篇课文,我们老师怎么样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表达?

    一位老师讨论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理解生字词语,这个没什么变化;第二环节,他设计了一个环行题,用课文词语填空,“香港是(   )”,把课文词语用进去,然后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把表达词语运用和课文理解结合起来。接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说,按照一般的参考或是一般的常态的教学,老师的重点是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思想课文的理解,香港特点的讨论,和写作方法规律的讨论,重点是放在课文的语言的运用上。香港特点的介绍表达什么?香港是购物的好去处。这样开头为什么?为什么给他个开头,是营造一个新的语境。接下来让学生来说,美食好去处,旅游好去处。再来介绍,南京路、外滩、迁移。用课文的词语句子,你再来说说南京路、外滩,可以介绍一个方面,能力强的可以介绍几个方面。我觉得新常态语文课,就是一种形态,就是让学生积累并运用课文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是我们语文课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态。

    再来看《詹天佑》这篇课文。老师如果不讨论人字型铁路怎么回事,铁路工程问题,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老师教什么?让学生来介绍詹天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这是一个观点,说话要有观点,材料要有事实,这样才有说服力。拟一个例子,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哪些材料说明他爱国?找出来。哪些例子有说服力?找出来。然后你连起来说一段话,老师们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语言的挑战。然后再让学生找一个观点,自己写一段。像这样的课,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实践课。老师们这里有没有价值,老师不分析课文,学生会不会不理解,不会。他说的时候就在阅读,用说用表达来促进他的理解。在座各位老师,这对孩子来说就是种语言的挑战,然后再让学生找一个观点,写一段。像这样的课,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实践,老师们这里有没有思维价值?要不要理解?老师不分析课文,学生们会不会不理解?不会。他说的时候就在阅读。什么时候读论文最有价值,他写文章的时候,学生要表达要去阅读,积极地主动地阅读。像这样的课一定是学生的主动为主。老师只是在学生完成以后,点评,评奖,进行指导。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会不会语言相同,讲话都一样?老师们别担心,一篇课文,可能趋同的比较多,但是十篇课文,二十篇课文,一百篇课文学下来,学生的语言绝对不可能是相同的。大家应该明白,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我们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小学生学语言阶段,我们不应该要求他去自己创造语言。他创造语言都是病句,就是模仿,所以第二个内容是强化语言运用,这应该占用我们语文课多少时间?我觉得一半。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现在采用的是老师讲读的版本。其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一条路径,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读课文,所以读书是我们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说课外阅读这个词不好,应该是课外阅读课程化。我们要做实做好读书这个版块。

    读书的价值:熟练阅读技能,扩展智力背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阅读技能。老师们,学生小学毕业应该基本成为一个熟练的一个阅读者。他能够读适合少年儿童读的书,到初中毕业他应该熟练地去读成人的一些作品。经典著作都能够读,小学生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他应该能够读懂,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读懂适合少年儿童的书和报纸,熟练的阅读技能是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老师们,熟练的阅读技能一定是学生自己阅读出来的。按照心理学家,按照苏联教育家的,他们的认识,他们的研究,熟练阅读要2000小时,必须是2000小时,2000小时是什么概念?按6年计算,每周要10小时,每天1.5小时,我们的课文远远不足这个阅读量。所以老师们怎么让孩子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只有靠读书,所以国外的语文课,他们分为写作课、阅读课、写作课,有教材老师教的,阅读课就是学生自己读书,不是老师讲课。

    杭州有个语文博物馆,博物馆有几本苏联的教材,大家去看一看,他一年的阅读量是300万本。这不可能是老师讲课文,他一定是学生自己读课文,学生的自主阅读课。所以熟练阅读技能的培养,靠语文课老师讲阅读课文是不可能达到熟练程度,它最多是基础阅读。说明型阅读,他的思维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基础阅读问题很难解决熟练阅读问题。那么讲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老师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两条途径,一条途径:老师讲课;还有一条途径:让学生大量阅读。因为一个人阅读理解和他的智力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前知识阅读能力当中有个前知识,前知识越丰富,理解越深。所以我去看牙科医生,牙医的桌上有一本口腔学的杂志,我一翻,里面的字都认识,但是文章读不懂。老师们,什么原因?不是阅读能力差,是我的知识背景不行,它的专业性太强。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小学阶段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要增加一个智力背景的阅读,扩展智力背景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阅读,这才是治标治本的办法。讲课文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能解决这一篇的问题,换一篇文章,学生又读不懂,又回到原点,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老师讲得很深,讨论得似乎学生理解很深,但是换一篇课文,老师只能从头讲起。三年级讲完,四年级继续讲,讲到什么时候,讲到六年级,学生会了吗?还不会,中学老师又继续开始讲,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老师们,儿童读书,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一个人终生的生命的质量,对他语文能力的,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有没有读书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所以我们小学生,读书的指导,读书习惯怎么形成?读书习惯只有靠大量阅读,才能体会它的乐趣,才能养成读书兴趣,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读书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什么年龄?按照美国阅读学家的研究是15岁之前,我们中国的学者也有的说12岁之前,这个年龄段养成读书习惯,那么终身就有了读书习惯。如果他这个年龄段,他没有读书习惯,他不喜欢读书,那么这个人他以后有读书习惯的概率就很低。所以我们小学6-12岁,这是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小学教师,对人的一生读书习惯养成,我觉得是肩负重任,我们是责无旁贷。可是在这方面,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为不大,没有做好,这是我们语文课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老师们,语文,语文课,我们的一个加强读书课程的建设是我们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板块。老师们一定要重视。靠我们讲读课文,有限的一本教科书,学生很难形成熟练的阅读,他不会有读书的习惯,这个只有靠我们老师做好读书板块,读书课程。

    第四,重视语言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老师们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最大的区别就是重视知识和方法,语文规律的教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缺乏理论的研究,对怎么教知识和方法,教那些知识和方法,这个问题都是存在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核心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每个老师他教的阅读方法,教的写作方法,都是经验化的,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进行教学。大家看看,这是我的一个调查,老师怎么教学生写景。一位老师,他是教了这样一些知识:认识“方位词”,能在习作中合理地运用方位词。按照一定方位顺序写出文章,写出景物的特点。还有一位老师怎么指导写景:1.借助“时间词”帮助学生有序表达;2.用上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3.写出景物的特点。

    两位老师,只有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个内容是一样的,其他的教学重点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老师教一些所谓的阅读的方法。所谓的写作方法,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教,个人经验往往不一定靠谱,当然这不能怪老师,怪我们语文课程理论研究,对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们,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涵,还有它的价值,教给学生到底有什么用?像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比如《月光曲》,大家都在教事物和联想,有些老师把它当成 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概念性的知识进行教学,认识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想”。有的老师把它当做一个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有的老师把它当成作文在教。其实事物和联想,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教学生一种写作方法。你写文章,不仅要写事物本身,要写景物本身,还要写自己的联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在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上,一个对它的内涵,它的价值研究,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工作没有做好。第二,到底哪些是小学教的?哪些是中学教的?小学教的内容汉语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方法,每个年级到底教哪些内容,像这些老师都凭经验在教,经验都是很不靠谱的。还有就是,语文知识教学的规律,怎么教学才更有效。老师们,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语文实践,读写实践和读写方法的指导,以实践为主,还是以方法指导为重,哪一个重要?学游泳或学骑自行车,教他方法教他知识,其实作用很小,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适当地指导方法和规律,所以实践和方法规律指导这两者之间,在我们小学里面,毫无疑问,应该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可是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却是把方法指导放在重要的位置,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教方法和规律,而学生能力提高并不明显。。语文严格来说,应该是学生实践的能力。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形成。在学生大量实践基础上,老师适当地教一些方法和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更加有效。所以常态的语文课,我们语文课程实现这样转型,从教学目标上,要从原来偏重于德育功能。我们要牢牢地瞄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教学过程来看,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文讲读,要变为学生学习的时间。我们的语文课程重心,要实现转变,原来是阅读文字,我觉得应该读写均衡,应该偏重学生的语言运用。关于我们的新常态语文课程,我发表了这样一些观点,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作者: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上一篇】陈 琴:素读经典课程之低段语文教学体系 【下一篇】吴忠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一)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