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贯: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观”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6-23

  • 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体系。它把我国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其关键便在于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深度推进,落脚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决胜环节在课堂。这是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效益,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承载、实行,并落实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教室是两个联系紧密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确切地说,教室只是一个建筑空间,而课堂却是生命共同体同成长共发展的一个神奇圣坛,诸多大脑在这里产生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引爆出多样奇妙的联想,闪烁着多少智慧的火花……于是,教育质量从这里落实,办学效益在这里体现,未来人才从这里起步,名校名师在这里铸就,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十三五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方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新格局,它必然昭示着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因此从十三五元年始,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目前从课改改课,从改课优课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探索的重大命题。也是新状态课堂深层推进的必然趋势。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把创新纳入新发展课堂理念体系,并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过去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更多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和效率。然而今天,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创新的意识去培养创新的人才,又如何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新发展课堂新发展需要引擎和动力,创新这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偏面强调教室掌握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课堂教学的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人与物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诸多的矛盾存在不是坏事,正是课堂教学存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亦此亦彼,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这种课堂哲学的灵动视角,应当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公共理性。这其中得以融合的关键便是“协调。《现代汉语词典》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很好”,可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不是两者之中选其一,而是要讲矛盾双方的“配合艺术”,求得平衡点,从而达到课堂的“协调发展”。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如果说自然界或社会是个“大生态环境”,那么课堂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一般的课堂是由三个“四十几”构成的“圣坛”,即四十几个个体(师生)、四十几分钟(一节课时)、四十几平方的空间面积,但这三个四十几构成的特殊环境,却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兴衰。因为那是未来人才的成长之地,称其为“圣坛”,自有它的意蕴。课堂的绿色发展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当然,这也是应有之义,但不能仅仅于此。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应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应遵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循善诱;应在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一句话,课堂的绿色发展正在于让课堂成为学生、老师一起幸福成长的乐园。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根本点。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承传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此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当然,在开放发展的大格局里,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的吸收,有创新的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共享”已是现代课堂“以生为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是教育发展的公平、民主、均衡的主要象征。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的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新发展课堂”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也体现了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和短板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新发展的靶向,瞄准的正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挑战和社会生存需求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显然,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五大发展,究其根本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则首先要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课堂新发展理念具有长期的意义,也是改课的方法论指导,是今后一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时代在前进,课改在深入,课堂育人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周一贯(原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 【上一篇】崔 峦:部编一年级教材的创新点及教学建议 【下一篇】戴汝潜:谈谈“全程识字”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