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军晶:手把手教您,让学生爱上阅读!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8-01-10

  • 蒋军晶老师手把手教你,让学生爱上阅读!


    从2006年获得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开始,我就成了“迷惘的一代”。

    我开始感到迷惑:我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赛课?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打磨一节公开课?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于知识、记忆过于迷恋——读课文、讲述、背诵,试题第一部分大概都是“看拼音写词语”、古诗词的背诵……缺少思考,缺少探索,缺少发现,我似乎开始厌倦了,厌倦缘于发自内心的怀疑。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

    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这节不够热闹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能否接纳这样的教学,很多老师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足的矛盾中。

     

    我决定开始补充“群文阅读”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心里总是有遗憾。神话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并没有感受到,孩子对神话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感,我真的感觉到挺没劲的。

    于是,我要“开天辟地”似的大刀阔斧地换一种上法。我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

    在那堂课里,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

    “宇宙卵”的母题

    在神话里,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即宇宙最初像一个大蛋。《开天辟地》里说“混沌如鸡子”,在伊朗神话、印度神话、罗马神话等诸多神话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宇宙或者是鸟蛋,或者是石蛋,或者是金蛋,这就是“宇宙卵”的母题。

    “英雄创世”的母题

    很多神话结构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即使长篇如《西游记》,一百回,也是如此,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

    在这个叙事结构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天辟地》里是盘古,在《女娲造人》里是女娲,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它的神话中,也总会出现一个神,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来帮助人类。这就是“英雄创世”的母题。

    “垂死生化”的母题

    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化为万事万物。在其他神话中,这样的想象也是屡见不鲜,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风云,化成庄稼。

    如果说,“宇宙卵”和“英雄创世”的母题还只适用于部分世界创世神话,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题却是世界创世神话的普遍共性。

    当你看完这三个神话母题的描述后,你或许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太深了。

    但是我必须要强调我在课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尤其当他们得知老师是不会将讨论的结果作为考试的题目的时候,更是放松、坦率。

    而且,我自己感觉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适可而止”的境界,这是“群文阅读”带来的。

    于是,我决定,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补充“群文阅读”。

     

    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我希望孩子们成为应试高手,因为这会让他们进入这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让他们的工作、婚恋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是,除了应试,我更希望孩子们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相应的,阅读教学除了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之前我们忽略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表达力。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课上我让学生读了7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

    这堂课的阅读量、思维量使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开始陆续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开始了。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

    我的回答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有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呢?

    这真是个关键问题。在我们眼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但它们的关联性不大,并且组合它们的议题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

    1.阅读速度得到提升;2.更容易教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整理整合、比较、判断;3.先天更好锻炼人的思考力。

    优质的群文,怎么组合文章?

    群文阅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什么样的文章放在一起,以及如何放在—起。

    有时候是把“作家”作为议题。例如,把老舍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一读,就能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去走近李白,走近鲁迅,走近西顿,走近新美南吉……

    有时候是把“体裁”作为议题。例如,把创世神话放在一起,我们就能了解创世神话的特点。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一个体裁的作品去了解童话,了解民间故事,了解诗歌,了解小说……

    有时候是把“观点”作为议题。例如,一则报道说多吃维生素C大有好处,另一篇文章说吃多了维生素C有害健康,把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之后,疑惑自然来了,于是,我们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厉害的读者就会在很多信息中努力辨别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断。

    有时候是把“表达方式”作为议题。例如,把一些相似的童话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很多童话都是反复结构的,主人公遇到三次困难,发生三次变化,交换三次物品。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一类文章,去发现写作的技巧,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文学的秘密。

    有时候是把“人文主题”作为议题。例如,把关于友情的诗歌放在一起,我们就会通过这组诗歌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真正的友谊是怎样的”。厉害的读者就是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思考各种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宠物”“如何面对诱惑”“怎么看待死亡有时候是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

    有时候是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例如,我们把《渔歌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歌放在一起。乍一看!这些诗歌来自不同时代,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阅读时我们都可以用到“抓住诗歌里的矛盾读懂诗歌”这一阅读策略。

    例如,在《渔歌子》里,为什么词人要用“青”和“蓝”来形容棕黑色的蓑衣呢?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为什么原本帆影点点的交通要道,在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候,竟然只有“孤帆”呢?例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朝大海,为什么会看到花团锦簇的景象呢?……抓住这些“矛盾”追问、思考,或许解读诗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见。

    议题的类型是很多的。下面呈现的是我编写的《群文阅读一—―新语文读本》中的群文议题。

    上册目录

    一上

    1.有趣的“尾巴歌” 2.好玩的连锁调 3.和小动物说说话 4.不一样的爸爸妈妈 5.十二月播报 6.有很多“问题”的诗 7.有形状的“图像诗” 8.古代孩子写的诗 9.一首儿歌一个故事 10.读古诗,想画面 11.我们一起吹大牛 12.一个都不能少

    二上

    1.有意思的颠倒歌 2.有趣的“问答歌” 3.长大可以这样记录 4.汉字汉字真有趣 5.童话中的不可思议 6.一圈一圈往下绕 7.故事可以回答一切 8.古代的孩子玩什么 9.友谊到底是什么10.不同故事中的狐狸 11.要不要听大人的话 12.傻人有傻福 13.勇气是什么

    ……

     

    三种方式,巧妙落地教学

    “群文阅读的理念我接受,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操作呢?”这可能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我们在实践中梳理出了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

    一篇带多篇

    这种基于教材的操作方式一般需要两课时。一课时用来精读,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很多老师觉得这种操作方式很方便、很实用。哪—课时用来精读,哪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一课时精读,第二课时群文阅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第一课时精读,老师教,学生学,学得细一点儿,学得深一点儿。第二课时我们选择和它有共同点的文章,比如《在柏林》《窗》《雪夜》,这些文章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小小说。学生读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第一课时群文阅读,第二课时精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第一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学会看病》和《剥豆》这两篇文章相似度高,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文章中,作者毕淑敏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纠结,一方面想要儿子独立一方面又舍不得,不放心。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第二课课时用来精读,细细分析毕淑敏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课内多篇

    将教材主题改小开始单元整组教学,比如说,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组关于阅读的文章,这个时候,我把4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怎么教呢?

    最开始,我会问学生这4篇文章有共同点,请发现它。学生听了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这4篇文章都与阅读有关。

    :第一篇侧重于爱阅读,第二篇讲应该读哪些书,第三篇讲阅读方法,第四篇讲阅读的意义。这种发现非常重要,这就是阅读力。

    发现这个“不同”之后,下面的20-30分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会让学生“证明”

    “既然第一篇文章的主题是‘爱阅读’,请列举3个细节来证明?既然你认为第二篇是讲推荐书,那么请你证明季羡林是如何推荐的?同样,证明读书的方法是什么,阅读的意义有哪些”。

    这个时候,30分钟是安静的,沉默到底。安静的课堂太重要了,至此这4篇文章被打通了。如果还有时间,我还会进行精读的教学,这就是课内多篇的方法。

    课外多篇

    作为我来说,仅仅完成教材的阅读肯定是不满意的,我愿意将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引进课堂。所以课外多篇这种操作方式,我最看重。

    你可以尝试表达类的,例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小小说的结尾、故事里的转折、小说的象征意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等等。

    你可以尝试阅读策略类的,例如如何预测、如何统整、抓住矛盾读懂诗、判断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等等。

    你可以尝试思考类的,例如如何看待说谎、到底什么是“有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规则,等等。

    这种群文阅读是很过瘾的,持续时间也是比较长的,非常有意思。

  • 【上一篇】成尚荣:上课当有仪式感,尤其是语文课 【下一篇】何捷:一线老师,请不要怀疑每一天的努力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