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立福:学本课堂:数学深度课改新思维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5-10-14

  • 数学深度课改新思维

    ——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问题到导学型学本课堂


    我们国家正在实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才算深度课改?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数学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我们如何创建问题“导学性学本课堂”?首先我主要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截止2012年,我已经听课、观课六千多节,也一直帮一线老师备课、上课。大家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通过多年的研究、指导,我的研究成果即“学本课堂”,创造的教育叫做“学本教育”,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通道。寻找唯一的途径就是实现中国梦,实施课堂教育改革,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成就,提高行为素质。寻找的规律就是下一步的深度课改走向哪里?我们要改课堂的基因,追求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这么多年来我如此执着地做这件事,达芬奇曾说,“对事物的爱好产生于对事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彻,爱得越炽热。” 我爱课堂,也喜欢课堂研究。

    我的题目和大家不一样,不叫目录,叫做“问题导学清单”、“学本课堂”,希望这样能让老师得到解放,让老师们学会导学,让学生们学会有效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是能够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我在《人民教育》201416期的《学本课堂》专门做了专辑进行系统的阐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查找翻阅。

    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传递,一个是知识建构。现在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包括很多专家的研究都是在知识传递这个领域深入研究。我们很多老师的教案都没跳出这个框架,都在行走和探索。所以老师很累,最后导致学生很辛苦也很累。为什么呢?知识传递的根是什么?“根”是行为主义教育学,行为主义教育学就是我们大学里学的教育心理学。行为教育学是怎么来的?是100多年前西方的教育学家们研究猫、耗子、狗研究出来的的理论,隐射推导到人身上。通过动物的理论研究人的注意力,这就是知识的传递性。这已经非常陈旧了,但我们依然在这里面研究行走。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的根是建构主义学习论,这我们也懂,但是不会做。为什么课堂教学滞后?因为老是跳不出这个。

    为什么我们现在改革这么难呢?春秋时代,孔子讲课的时候是这样的,他坐在中间的床榻上,然后学生先自学,再提问,提问合格的坐着,不合格的在前面跪着,这是我们传统教学的原始范型。到了唐代,韩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为什么?1000多年前的背景是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能够讲解知识,传授道德方法,解决问题的是教师。那么现在是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的信息化教育时代,所以这句话也应该得到发展,我们要解放思想,走出从这句话。那么,上课先提问,再讨论讨论,最后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数学课变成了开会。最后到高中时全体同学在课上趴着睡觉。为什么这样?受什么影响呢?受“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质量”这句话影响,所以老师们要想让学生们学数学一定不要记住这句话。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重视了课中,忽视了课后,我们应该要向学习过程要质量。这样才会让我们的老师、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的过程中,我的观念是没有作业,老师们千万千万不要留作业。我们都是做作业长大的一代,做作业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重要原因和途径之一。老师教学生的例案,学生做课后作业 这里有很大的问题。我希望实现的不是没有作业,而是没有传统作业,是有建构式作业、全程式作业。那作业什么时候做呢?老师都犯了一个错误,通常老师会说:“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作业是课后第3道、第6道、第7道,下课!”是不是这样?这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课本上的作业是国家作业,国家作业对一个任课教师、课程实践者是没有权利肢解的。想降低教育质量,就肢解它;不想降低教育质量,就不能肢解,因为我们没有权利。那作业在哪里?在脑子里。作为一个老师,不能肢解任何一个作业,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学会自习,高质量预习,在预习中完成作业。

    课堂分三个层面。大家所接触的课堂叫“微观课堂”,铃声响起,课堂开始,这叫“微观课堂”;“中观层面课堂”是这样,周一上完课布置同学们明天上三角函数,老师的学习指令一出,课堂开始,到铃声响起的的课堂叫做“学生自主建构课堂”,铃声响起叫“师生合作的建构课堂”;那么“宏观的课堂”是什么课堂?宏观层面的课堂是这样的:比如去年冬天,五年级上半学期的课一结束,考试一结束,老师就说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课就学完了,下学期我们要学习五年级数学二。这个时候,学生自我建构的课堂开始了,一直到铃声响起都是自我建构的课。老师们,只有这么认识课堂,我们将来才会学会学数学,才有可能学会终身学数学,然后人人学会终身学数学、学语文,将来这个国家才能变成学习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就是“微观课堂观”导致的。没有老师不学习,没有铃声不开始学,都要等到铃声响才开始学,这个观念已经落后了。我指导的3月份开学的学生,现在已经学完了。课本学完了,那上课干什么呢?老师们,深刻不是传输知识的地方,是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把学生学习的心得知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提升,锻炼大脑,发展思维能力,而不是低层次的题目训练。马克思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而不只是机械训练,这才能成为人。只要有了兴趣,有了方法,那课题做起来就简单得很。老师们想想,如果课堂不改革,不走进学本课堂,将来我们培养的人才会是什么样的?

    从“教本课堂”到“学本课堂”是科学规律。现在我们是“教本课堂”,要走向“学本课堂”,再从“学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这才是追究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自我本质是实现自我教育。数学课学会学数学,语文课学会学语文,英语课学会学英语,这是规律。所以我们现在要超越 “生本”走向“学本”。这是我们最新的发展趋势。

    老师们会想这种课堂是什么样的,这种课堂应该分为四重境界:最低境界是“知识讲授课”。老师写教案,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走向“教师导学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那么老师、学生用导学案。我倡导的“教师导学课堂”境界,没有导学案,也没有教案,用的是开发问题工具和学习方案设计;到了最高境界,学生自己备课上课,老师干什么?老师事儿挺多。那教师走向哪里?应该走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国家和民族,人民和公民都在期待我们走向专家型教师,所以老师不是没事干。那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几年级开始让学生学会学数学,老师要完成这个历程。但刚开始一年级的时候怎么办?可能从知识讲座开始,一年级、二年级开始知识讲座,三年级开始教师讲学,四年级、五年级问题导学,六年级可以实现自我导学,是这样的过程。所以,课堂不是静止的,课堂是动态发展的。这种课堂里,老师基本上是不说话的,“学本课堂”当中不看老师,而是看学生、看教师的内涵、看学生的表现。老师们太辛苦了,这么多年再也不能在“教本课堂”沼泽里行走了,而要走向更高境界。

    课改改完之后,学校最后只剩下什么?“深度课改”到最后,所有的教学中只剩一个能力,叫“结构化预习”。课程表就没了,最后就变成了预习。“学本课堂”指的是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学习者包括学生、老师、参与者,甚至还有家长。那么把家长请来行不行?家长是编外的学生,也可以是编内的教师,两者都可以。那为什么我们老师很多地方都认识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影子”作怪,我们都是受传统教学出身的,一提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学知识在哪里学?当然在课堂里学,这样就太狭隘了。为什么建构学习社会这么难?实际上我们的学校都不是学习学校,家庭也不是学习家庭,都依赖课堂。想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真正学会知识并学会融会贯通必须进行“高级思维训练”。

    从理论上,什么是“学本课堂”?“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其中学习者包括学生、老师及参与者,不是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分为两个境界就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和“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这里跟大家研讨的都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什么是“导学型学本课堂”?就是师生共同以问题学习为主线,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指向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课堂。那么数学学本课堂是指向学生终身学数学的课堂。这样的方式实现以后,数学变得轻松,而且质量也会上升。小学六年的课堂用不了四年就学完了,加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现在是12人学制,按照我的学本课堂走,大概8年到9年全部学完,而且都会取得高成绩。因为我的学本课堂视野中基本上是没有差生的,我有专门转化差生的36招,稍后会给大家简单提一下。

    那么“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有什么内涵特征?它的性质:“问题导学”课堂属于学本课堂,不属于教本课堂;它的关系:“问题导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不是“上对下”的线性关系,而是“平辈”的合作、对话、协商、发展的和谐关系,教师称谓“大同学”;它的要素:“问题导学”课堂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课程”、“情境”、“问题”,其中“问题”是关键要素;它的方法:“问题导学”课堂中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对话学习、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等,教师尽可能少采用提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它的组织:“问题导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团队学习,而不是“一对多”的舞台式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工具:“问题导学”课堂使用问题学习工具单(如问题清单,各种工具等)。最主要是第二点关系,这是真正意义上讲究民主平等合作学习关系,而不是“上对下”的关系。要淡化三种关系:长幼关系、性别关系、差异关系。从心灵上拉近距离,而不是语言上。方法上有重大区别,教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提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我们现在“同课异构”也好,赛课也好,是不是都提了以教学为主。“提问教学法”在我的学本课堂里是相当落后的东西。“提问教学法”属于教本课堂。我把“提问教学法”改为“主见展评法”,让学生变成问题的提出者、解决者。还有“启发式教学”在教本课堂是先进的,在学本课堂里是落后的。启发式教学为什么在教本课堂是先进的?比如老师会问“关于三角函数的性质是……,想想初中是怎么学的,高中是怎么学的?”这就是启发,这对于我而言太落后了。因为学本课堂是学者学习的课堂,学生将具备10大能力才能上这样的课。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主动的建构者。老师没给什么启发,学生在讨论、讲解的过程当中必定有不会的,有不会的怎么办呢?我又发明了6大小方法,把启发式教学创新了。比如“煽风点火策略”、“挑不离间策略”、“小纸条策略”、“二四讨论策略”、“引导策略”、“直接指导策略”,这些都可以,该用哪种策略用哪种策略。我们尽量采用的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学习、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等。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老师、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合作学习,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地方。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走向智慧导学,学生才能学会学习,老师得到解放,学生得到解放,学生学会成长了、成绩提升了、学会学习了,老师才能得到幸福。老师是人而不是神,老师不能太辛苦,也没必要太劳累,老师要走向专业成长。

    学本课堂视野下,我们没有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在我的学本课堂领域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同课异构依然看的是老师,而不是看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怎么办呢?叶圣陶老师说“教是为了不教”,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应该遵循一个规律:从教师搭台教师唱,逐步走向教师搭台学生唱,再走向学生搭台学生唱,师生备课师生学,再达到师生备课学生学,最后实现师生备课学生学。要向实现转型的话,必须记住一句话:告别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观。我们一说师生关系,就觉得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信奉这句话,课改永远不能成功,学生也永远学不会学习。真正的课堂是没有距离的,课堂要把学生引到忘我的境界才是老师的正业,既不用评价又不用压制。“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句话错在哪儿?老师主导,学生肯定是被主导,学生要是主体的话,老师就是客体,主体对客体,主导对被主导,所以被主导的人能成为主体吗?我们现在的学本课堂是师生一体和谐成长的,有显性和隐形的关系。什么是显性和隐形的?就是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小,老师年纪大,认知能力大,这是显性。首先放关系、放氛围、放方式。学生不怕你,师生是朋友关系,当一个班的学生对老师有恐惧的眼光,他的学生肯定参差不齐,情感的不全面、不丰富、不发展最后导致老师的不发展。再者扶方法,扶智慧,扶自信。让他堂堂正正、高高兴兴学习。老师要懂进退,退到差生身边,退出课中央,原来老师都是站在课中央讲课是不是?不但要退,老师还要隐,隐到学习中,隐到研究中,隐到专家中,这样老师在课堂上逐步“懒”起来,最高境界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句话不说。想看最好的课堂吗?老师、学生要成长,一定要忘记这句话:没有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我们都是主导,我们都是主体。

    最后我们要做到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人人都可以做魏书生,人人都可以走向叶圣陶,你只要掌握教育的本质就可以。这个好在哪里?改变课堂“基因”,提高成绩,而后给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提高成绩的课改是失败的课改。今后课堂改革的方向就是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指导这么多年,给指导过的每一个学校都创建了一个模式。小学用两个字概括:灿烂;初中叫优质;高中叫卓越。再给大家说一下创建的思路与策略:一、理念引领;二、思维选择;三、核心模式;四、课型体系;五、新学习力;六、导学能力;七、组织创新。必须改舞台之教学。

    接下来是最核心的东西,老师应该干什么?抓学习能力,超越“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追求教育民主化、均衡化、人本化、科学化,最后建构“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的理念。思维上应该怎么办?原先的教授课堂,思维是片面强调“先教后学”学案导学思维,我们要强调动态发展思维观。看看我研究的思维转型四部曲,小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以先教后学,再大一点我们可以先学后教,再大一点先学后导,再大一点先学后研。这么多年我们都片面强调先教后学,后来变成先学后教,最后导致我们的思维僵化、方式单一。我们最常强调的就是先学后导,先学后导不是学生先学老师后导,而是师先学,产生问题,进入师生后导的系统,不管我们国家的大学也好,高中也好应该走向先学后导。

     我们有13种创新课型,基础课型包括:团队创建指导课、结构预习指导课、学习能力指导课。我们要把新授课发展成5种基本课型,包括问题发现评价课、问题生成评价课、问题解决展示课、问题拓展训练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复习课有3种:单元回归评价课、回归拓展评价课、能力提升评价课,还有一种叫高级思维训练课。建立以问题导学课为主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这是新学习能力:一、基础性能力,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四、展示对话学习能力;五、问题生成学习能力;六、工具训练学习能力;七、高级思维训练学习能力;八、多元归纳学习能力;九、回归评价学习能力;十、团队评价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些学习能力,学生自然就学会学习了,否则就实现不了最高境界的课堂。

    简单地说就是两点能力,第一点学习能力是结构化预习能力。我发明的招数叫阅读“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把这六字诀贯彻以后,学生就能把书写满,“听过看过不是学,思过说过才是学”。务必记住差生转化的黄金名句——“差生转化的黄金阶段在预习阶段,重点差生教师化,一般差生小组化,前置一周来指导”。

     

    作者:韩立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

  • 【上一篇】孔凡哲:走向卓越: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作些什么 【下一篇】陈洪杰:我要一个人唱歌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