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期美术课程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
我们反思我们的美术学科课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他们在课堂学习当中应该得到的核心素养究竟是哪些,这应该是我们未来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美术课程,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把握的问题。那么,我们要研究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的关系,不能只在行为层面上追求新颖的方式,应该达到真正地触及课堂灵魂的东西,这才是核心素养时期教材的取向。根据教育部即将公布的核心素养的20个字,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想实践和文化理解,我们怎样在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当中,更关注学生原有的自觉经验,在艺术和生活的思维方法上得到提升,学生们真正形成以视觉审美基本能力这种方法,然后为当下和今后的成长之路解决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的这种能力,这是核心素养时期我们要把握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00年启动,到01年课程标准的第一稿(实验稿),再12年3月份正式公布的11年版,实际上我们始终存在一种很错位的现象,也就是说,基层的教师还是有点不明白什么叫课程,那么形成课程教学和两张皮的现象。我们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是由教育观来决定,没有教育观的这种彻底的变革,我们育人的目标确立的这种课程观就达不成,那么课程改革还是以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反应在文化课程中是很突出的,比如说以升学为本位的应试能力的这种训练,这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反应在美术课程当中,就是教师为中心的自我观照,我这个词就是提到,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整个大陆的各类公开课比赛当中,突出出现的教师太关注自己,忘记了学生的需要,出现了不是以促进人也就是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教育的行为,这是极端功利主义的一种价值观来控制学校教育,包括校外教育,它遮蔽了良知,丧失了驾驭的灵魂。
下面我就要从案例开始,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主题的案例分析,大家从我提供给大会的几个提纲中,我融合起来讲,不是按提纲逐条讲。今天进入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育,遇到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我们所面对的普通公民也就是孩子们,他们生活世界是图像作品的消费者,这样一个广泛的群体,我们美术教师自身就是一群特殊的图像作品的消费者,就是说其实我们老师都在造图,这是由美术欣赏教学必须要解决的基本素养。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引发最终的文化理解,由这个角度讲,我现在拎出一个教材,大家注意看,这个版面在座的好多老师不知道,这是来自于另外版本的教材,《民间美术》,这是剪纸。剪纸的课题,全国13个版本的教材当中都经常教。今天这个时代,我拿出来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是我帮助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一小学的张敏仓老师的教案。今天学生没法感受到这些蕴藏在民间剪纸背后的深刻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置身于那片黄土地的时候,真正地在那窑洞旁边看着满目黄土的时候,才能感悟到老百姓为何追求“花花”的美,为何用它寄托内心的情感和向往,为何将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剪刀的运动的瞬间,为何将自己内心所有的想法都释放出来。大家看张老师的课,帮助他将近两年之后,他刚刚荣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4月14号到青岛去领奖。大家看张老师原先PPT的第一稿设计,迅速浏览。这位老师作为一名年轻老师,他已经在民间美术方向做了巨大的努力,4月19号我和另一位专家要到他学校进行一个结题的报告,他的名师工作室在这次教育部评审当中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他也是很兴奋的。这是他的原设计稿,他做得多仔细,他连库淑兰、圆圈、太阳花,和这小梅花有多少个都数出来了。大家看我给他写的信,你看看我怎样帮一个老师去备课。我指出了一个问题,我说你的教学目标把它定位在欣赏各种拼画作品,了解拼画的艺术形式,我认为欠妥,为何?因为民间美术当中,拼贴画的概念是不合适的,在教学当中这个概念传递给学生似乎不妥,教学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这样去传递需要研究。我建议民间彩色色彩拼贴,删除那个“画”字。第二,修改和不修改此处,要定位本课教学主题当中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这个维度是什么?研究民间美术的人把库淑兰的作品定位为民间剪纸这个品种,它究竟是什么品种,我们要考量,不能乱传递给学生。第三,关于图形样式,库淑兰的图形样式和其他民间美术的式样是不一样的,那么美术老师要在教学前研究它,库淑兰为什么用这样的图形样式。第四,色彩搭配的口诀,也就是说它的图形和样式紧密吻合的创作要素,比如说民间的五色的概念是否在库淑兰的心中存留着,他是怎样用这个颜色来构成画面。我给他提到这样一个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了大量的修改。这是在去年的三四月份,我当时就截取了这张图,我就用这张图替他做了一个教学设计,我就让研究生团队根据他的这个民间剪纸的课题然后做了两次修改。简单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做过的修改,因为我是建议要把这个课作为单元课去上,而不能把库淑兰的民间美术的一个剪纸的品种完全在一节课中去上。我大概给大家说一下这个过程,这是帮他改过的整个教学PPT,实际上,这个变革就是由这张作品作为切入点来进入到对库淑兰民间美术的他的剪纸样相的理解和认识。去年的八月,尹少淳老师让我告诉张敏仓老师,要张老师代表中国美协少儿业委会在西安以这节课去上,但是我们一线的张老师,我给他改了以后,他上不了,于是他自己又改了个版本。这是他另一个版本,叫“剪花娘子——库淑兰”,这个版本比那个版本还宏大。当张敏仓老师上完课之后,包括我们著名特级教师侯令老师和少儿业委会常务副主任几乎认为这堂课没法评。在短短四十分钟,你把库淑兰的一生,包括他的剪纸全部扔给学生,我们学生如何去承受这样的民间美术的主题,于是当时很多老师说的话很难听,其中有老师在饭桌上说,“敏仓啊,你拿着全国这几百个听课的老师当猴耍,你以为李老师给你改的那个课上局部的话人家听不懂,是吧?你还全部都在讲。”说得挺难听,但是我们还是从保护他的角度来展开教学,展开这个教学之后,他就努力地在改进,这是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结果,我现在暂时不说,为什么?一会儿就呈现他怎样获得一等奖的结果,他是怎样改的。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主题的案例分析,我们在互联网+这个信息不断革命的前提下,我们看到的图像、我们的图片、我们的影像越来越多越来越滥,在这个情况下,其实所有公民的生存状态都是被滥用。滥用的掌控当中,我们的图像识读,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因此我们的美术老师如何上课及图像识读就是非常重要的。这堂课是在座的我的一个学生,他去年这节课获得杭州市小学美术欣赏课比赛一等奖第三名,第一名也是我的学生。我现在正式公布我怎样帮他备课,让他获得一等奖,包括讨论的所有问题,有很多细节,怎样用这种材料都是我给他提的。我为什么要让他用这种材料,不让他去画画。去年的五一节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备课,没法去上试教课,我说你就对着镜子上。他怎样完成这个样相的试教。这是他在区里击败了19位老师的上课过程,到了市里上课的时候,我们现场的评委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张显明和浙江省特级教师周国华。一等奖的前三名当中两位是我的学生,作为一个我的学生,他的巨大的短板在哪里。我给大家看一下他的短板,他的短板就是今天上午我们程明太老师点评台湾两个位老师的课的时候讲到一个问题,年轻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他会把每句话都得背出来,因为年轻老师就可能要把学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实际上就距离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差得很远了。他虽然工作两三年就获得杭州市的一等奖,很不错,而且击败了老教师,但是他的缺点就是他在背这节课这么宏大的一个主题。我仅仅就让他讲兽面像,他之后经过这节课的锤炼,进步是巨大的。大家看一看,这还是包括他随后自己做的微视频,都做得相当好,张建明特级教师的省的一个重大项目当中都都进入了这个教学,它实际上进步了。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问题,我一开始和老师们沟通就是这两个案例和老师的沟通,也就是说我们美术老师自身究竟是一种完全自然的方式来解读图像,还是以观赏思考判断选择的方式来理解图像?究竟是什么方式内在地从文化意义的方面对视觉图像进行理解,我们现在一般的课堂都是PPT,图像识读之后的叫视觉判断,我们这个核心素养叫做审美判断,他就成为了我们美术学习的第一感知、第一要务。这个案例当中引发之后,我们十月份省的公开课比赛中三四节,一等奖的课我稍微展开一点点。这节课是我们省一等奖的课之一,我当时评课的时候简单讲了一下非遗主题和学生发展的关系。非遗主题这种教学作为欣赏课,我们要关注它的实用性,它的公益性之美和美术性之美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其实我们老师把握不住。于是在今年的我的研究生毕业的当中有一个研究生专门以这节课作为他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了五万字,大量的研究,怎样将这节课作为我们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当中的一个探究性主题去研究。像这种宏大的主题,在浙江版的教材当中是非常多的,在全国其他版的教材中也是非常多,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怎样去教学?我建议还是要进行单元化的教学,这是第一个主题,对于这些生活当中的器物和相关的知识很熟悉,是我们的老百姓,但是我的孩子是不熟悉,这个时候我们美术课程最应该传承的文化,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教师的备课和他们构成教学的教学设计就成为这个老师传递美术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契合点,大家看到的这个图像当中不是这一节课,是好几节课的图像。因此,在非遗当中,公益性器物和美术性器物的差异性应该是这种教学主题的关键点,它究竟是公益性器物还是美术性器物,我要研究这个东西。这种宏大主题、这种叙事,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公益性器物是如何表现美感,它实际上和库淑兰的民间剪纸是一个类型的,也就是说思维引领的主观表达,它为什么要这样。第二个案例也是一等奖,竹纸制作技艺,他当时是杭州评奖的一等奖的第二名去参赛,但是我就提出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的实施基本步骤要靠五点:第一创设问题,第二选择确定问题,第三讨论和提出问题的假设,第四实践和寻求结果,第五验证和得出结论。就说这个课按照尹老师在核心素养时期写的那篇文章当中,我们的课必须要走向探究性,我们的课是否走心,走心的课、探究性的课才是走向核心素养时期的课程,也就是教学重心的挪移。尹老师有一篇文章叫美术教学的挪移,比如这个教学主题当中,他有了当地农民用采竹子去进行造纸的视频和图片,现场带了大量的材料,还有学习单,应该说是多样的方法来支撑教学,这是他的学习单,都没有问题,但是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什么样的状态属于真正研究性学习状态,其实我们美术老师要思考问题。因为在全国范围来说,像这样上课的方式,应该说现在是比较普遍。我就提出一个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主动生长,也就是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生长,会启发学生自己去尝试错误,因为促进学生主动生长的教学必须是做中学,做中学要变成常态。我们这次的会议的主题叫做新常态,其实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我认为应该是做中学的教学,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老百姓包括我们的孩子都不能动手,比如说今天早上台湾老师领着大家去剪纸,构成建筑。我是很感慨,现在在全国大地上,要在找出一个像陈胜恒老先生那样一口气能剪上600多个的已经没有了,年轻老师当中更没有了。我说哪怕不剪,空手撕行不行?没人撕呀。这叫做中学,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时候,科技确实改变生活,改变我们,方便我们,但是美术课程创想实践操作我认为太重要,但是这个创想操作要靠主动生长。有一个词比两会提出得还早叫“匠人精神”,这是我们这个老师上课的一个焦点。此刻是一个大亮点,可以说最亮点,这次两会提到匠人精神,全国很多美术老师都在微信上转发。这堂课中表现最优秀的小女孩,她语惊四座。这个小女孩站起来,我当时很激动,眼泪都快出来了,说得太好了。我事后就问她,因为她读书比老师都多,她和我说她读过一本书叫《手艺的思想》,是我们中国美院行间院长的著作,我们老师都没读过。小姑娘说她去日本的时候还读了一本书,叫《工艺文化》,是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副主任许易先生翻译到我们国家的。这个小姑娘感动了我,我们老师实际上没有关注到学她能知道工艺文化,她能知道匠人精神,她能够将这个课引向一个亮点,因此未来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我们要走的问题是我们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我的假设就是如果竹纸的制作技艺这个主题,选择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的话,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提问、自己对话、自己辩论、自己评价,那么大家在信息平台大数据当中遴选和判断的时候,教师做引导性的评价,课堂教学可能是否更符合孩子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设想。
第二个设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学生吗?其实我们教师没想到,如果想到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文化素养,那么这个教学设计必定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设计,而不是教师孤零零地自己讲个没完,这就是美术欣赏教学当中的重大问题。第三个案例,这个老师今天也在场,这个案例叫做民间剪纸的地缘性和活态传承,这节课的亮点在于它第一次在省级以上的公开课上,直接把非遗传人请到课堂和老师共同上课,这种比赛形式在全国范围就省级以上的,几乎没有。省级公开课以上直接带非遗传人,民间剪纸有着它强大的地缘性,浙江省的民间剪纸最突出的地缘性是温州一带乐清的细纹刻纸系列为主导,但是这个民间艺人他不是细纹刻纸系列,他在台州地区,他的地缘性成为他这堂课教学的自己的一个亮点。因此,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要研究我们的教学究竟采用什么样办法,因为人类社会上大概有两种人,一批人是知识的创造者,还有一批人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知识的接受者中我们的学生是主体,但是我们的美术学习不能将少数人创造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课程用单一的传授方法给学生,我们不要这样,即便是非遗主题,即便涉及到匠人精神,涉及到精工细作,在课堂教师传递这些工艺文化信息的时候,我们也要讲究一下,我们如何关注学生的原有水平,这是他的课,我也不展开。我们就反思一个问题,我就提出任何非遗的主题,民间美术的主题,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主题,比如说中国画、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美术文化能否在40分钟当中,仅仅针对一个问题教学,就是要做减法,要做单元式,比如民间剪纸仅仅完成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造型形态的欣赏评述,常识性表现,不要泛泛讲;再比如非遗主题当中,能否只讲某个非遗项目的某一点,而不是什么都讲。我刚才提到的,无论是良渚文化,还是最早的张老师的库淑兰,或是后面的几个主题,我们能否就讲一点。难道说公开课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吗?现在我们的美术老师最大的问题是公开课的时候,什么都往里扔,扔的太多了。
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这个老师用了放大镜的学习环节,放大镜来欣赏的学习环节,引发出这样的教师的教学PPT的画面,就是说他要引导学生像考古学家一样去研究教学,这也是他当时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这个老师也是我们朱俊东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他的教学就是说图像学的方法可以有图像分解的教学设计和解析,对应的他是图像识读的素养的积累和形成,他放大镜的应用,是模拟的像考古学家一样去学习去研究。我们要思考,除了案例显示的这种教学方法之外,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当中还可以衍生出什么样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这样的学习依靠技术支持和建构的话,我们需要点啥,这是他当时经过了放大镜之后做的动态线,就是整个画面的动态线,下面就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国人包括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大多数国家的人一般状态,加入我们放上了这个岩间圣母,假如放上了这个西斯丁圣母,我们想到的问题、老百姓想到的,就是容易复制作为他的判断标准,这样的思维状态,成为一般人对美术认识的本源,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好教。我今天要给大家看美国的教材,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全世界的人,其实发达国家包括美国也这样,他看到那张作品的时候觉得太容易了或太难了。他看到孟德立安的作品,他就会反应出,这个太容易了,我马上就可以复制,为什么?看到孟德立安的作品的时候,他就会发出,这是什么,我也会画,感觉模仿蒙氏要比模仿西斯丁圣母容易得太多,是这样吗?这就是一般老百姓包括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这种观念,因此这是制约美术课程的核心,因为他的习惯性思维决定,甚至到了这棵灰色的树,能认出形来,他甚至也会觉得比西斯廷圣母要容易太多了,我随便乱画画就能仿制,我们老百姓用仿制,模仿性这种最低的要求看待美术,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所有的学生群体,美国人也一样。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我们要做什么,因为教育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学生的状态是学习加考试,特别是在中国,他的个体属于考试的整体当中,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我们面对的是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更早地将人的天赋和创造力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就要研究我们教学怎么教。我上个学期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当中,我是率先在全校1500多名专任教师当中,用最烂最烂的台机电脑,我直接用微信上课,我微信上课的时候连接的是尹少淳的带领下的高中课标组。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5点整,尹老师发了一个微信,北京被雾霾笼罩,我立刻就和同学们在现场讨论,他们讨论的东西马上就反馈到尹老师那里,课标组的专家们愁死了,他们感觉自己被毒气包围着,我是这样去上课,每个同学立刻就在网上搜索出尹老师的一个论点,他们不认识尹老师,他们是全科教师,然后就讨论创造力能不能教。尹老师在北京一看,这帮学生够厉害的,我现在都是这样上课,绝对不是提前备出课来,然后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去教。
当前两天我们学校聘请了华东师范终身教授到我们学校做智慧教育的时候,马云派了他的老总去给浙师大投了很多钱,那个时候实际上他们来做智慧教育的时候,我已经用最笨的一种方法来上过了。当然今年浙江省政府准备在全体中小学实行个人教育终端,可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因此我去年在千课万人上提出来,没有一个老师能按照这个去上课,我教杭州几个老师这样去上课,用ipad专用的app《美的历程》但现在进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它收费了,我那个时候告诉它是不收费的,它里面每一个图像都是最清晰的,而且全是360度旋转的,每个主题都有讲解的,而且是全中文的,它的图像清晰,制作精美,解释全文,阅读方便,我们美术老师在这个时代的教学,这样的资源我们怎么利用?去年那个会场1500个人没有一个人下载过,把我愁死了,我都感觉有点麻烦,所以说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的资源往哪儿来。关于关联性,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中央美术学院的考卷,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课程的丰富性,我们怎样把美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该是我们美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老师实在是已经降低到一种最最简单的低水平的复制,这样的教学是不行的。央美已经走到这样了,全国很多美术老师在微信群里反复发这样的东西。结合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下的互联网+的东西,我们可否根据微信和平板电脑的自我阅读来进行互动的教学?先加强阅读,再课堂教学,再带着问题进课堂,三年前,我们台州的一位王老师上韩熙载的时候,他用的图够好了;另外我和尹少淳老师,在北京八一中学的时候,我们另一位老师用的图也够好了,但是这些图都不如这个图,这也是平板上的故宫博物院韩熙载的APP,把这个图像人家小人全部都是立体,现在美术老师要研究研究你怎样把他这个APP上的东西全部解码下载下来,做到你的教学PPT当中你应该干这个事,你不要去找那些图了,他们这个东西比你们清楚好几倍。还有前两天,有个平湖的老师给我留了个言,想上《清明上河图》,他说他是个农村老师,问我有没有清明上河图的大图,我都来不及给他回信,他就不知道有个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故宫名画的专栏,它里面的图就这么清晰。他如果知道,我都没来得及回答他,他把这个图下载了,你在photoshop里调一个亮度、对比度,马上会反差非常强大,这是原图,你做完之后你就好好能用了,这是欣赏课的问题。我第一个主题主要针对欣赏课的问题,同时你再去读这本书,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导览,然后这节课准上得很好,就是给老师几个思路。我们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学,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大量的资源。再就是十二美人图,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这个十二美人图最早若干年前的线装本,有了APP以后我立刻就下了,和我的纸本线装版,就可以玩了,怎么玩都行,它里面任何一个发簪都是360度立体的,用不着你点进去。老师讲,孩子们看看,然后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去讨论,我们的美术欣赏课能上得精彩极了,但这是一个难点,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这个网站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国内控制着不让登入。台北故宫博物院2005年在上海,在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事后叫海峡两岸美术教育研讨会,当时尹少淳老师让我点评台湾付炳辉老师的课,200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台北地区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都已经联网,那个时候就直接叫做管校合作,付炳辉老师全套的视频、PPT我都带了,他里面所有的大图我们目前的网络是见不到的,没有这么好的图,没有高的清晰图,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景泰蓝的真精彩,要比我们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彩多了,所以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使一个水饺包子皮,包子陷都在台北,所有的陷都在台北,所以说要用他的资源,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叫做艺术新闻,这也是APP,这里面是最先进的全世界的艺术发展的任何东西,我每天都要看一遍,我的任何教学,这个APP有新闻、有展览、有博物馆教育、有艺术家特写、有艺术市场、有若干,你得想办法把他截图,然后你就会用,全世界的重大展览会,包括很精彩的展会也能截下来,然后你可以好好为你所用,这是从欣赏课角度。
刚才讲到主动学习,下面一个原则叫做整体成长,整体成长就是好的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看中的是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脉络,但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学校里不恰当的教学、没有效果的教学就是那种看中知识点的学习,你们就会问我又知识点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强调知识点训练,举一个简单例子,在座的老师们可能现在都不骑自行车。比如说这个老师当时,返回这个状态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玩不了,孩子们现在都不会动手,让他用这个木筷子、木棍子去搭廊桥的这个结构,他如何搭也是不会搭的,即便给他分解他也搭不了,分解了知识点也搭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生活经验,但老师可以,所以观点之二叫做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想办法促进学生的主动生长,这种主动生长,就是我前面讲到的,何为主动,比如说这样的提问都很常见,可否变一下?改变成分组辩论式,情境创设后的主动出击式,能不能变一下?我们不要老用一种方法,美术学习是从感觉开始,感觉开始就是说美术欣赏,就是视觉感受。所有的学生甚至包括所有的成人公民,并不是睁开眼睛看得见的,人们通常是视而不见,感觉是人的感官的根源,看和听根系于每个人的感觉,心有所感,并非是视网膜上有什么,你需要美术欣赏学习就会学到,它不是的,因此艺术来自感觉,真的艺术感觉是混沌的,但是相当多的美术老师他的教学反而是违背艺术感觉的教学。给大家看张图,我教过的一个孩子,明明是这样看过去平面,他画出来的是个从空中下来的,他的这种视知觉常性作用下的表现,他不逊色于老毕,他的作品的视角究竟来自于哪里?小孩子是凭感觉,它的精彩之处就在感觉上,但是我们成人因为顾忌太多,反而画不出来。
作者: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