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桂梅:小学教育不能“转基因”
  • 作者:千课万人  发表时间:2017-09-07

  • 小学教育不能“转基因”
     

    一、小学教育不能“转基因” 要探索素养的回归

    清华附小走进了一百年,作为一个小学的校长我特别想说的观点是,小学教育不能“转基因”,如果说是这样一说,回想我们附小百年来,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这个中国意义里面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回归?去弘扬那些优秀的传统,去寻找它们共同的气质?我们清华附小一直也在探索小学、幼儿园、中学甚至大学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人的培养,我想围绕我们的理解,想谈谈这一年来附小在做的两方面内容:

    一个就是在探索素养的回归。传统当中对人的精神诉求,哪些必须是今天的儿童应该植入的胎记或芯片?比如说我们培养出来的有素养、学会学习、公共道德等这些核心素养,在教学层面上怎么打底,怎么牢固地树立下来。为什么到了小学以后,我国的课程标准甚至教育要求都非得要学科和知识为体系的这样一个教学的规则,都给了我和我们团队特别多的反思与超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年就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清华附小的“1+X”的建构,让我们的儿童知道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种人的基本形式,比如说健康、阳光、乐学应该是作为小学六年里一个描述和价值观的取向,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在探索整合的回归,就是从学习、以前的教育史来看,任何时候的小学教育都是以整体、综合的方式输入的。可是今天的教育由于学科分得过细、过深,现在小学我们国家规定的是九门学科,如果加上我们地方课程和学校的课程,一共有11门学科,学习就变成了负担与厌烦,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学里需要遵循一种像古人那样的整合输入。以前一个语文教材里就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学好,所以我们就在这里面探索一个方式,就构建了以整合方式的研究,就凸显三个特色:第一个特点,学习现代中外世界的儿童经典,现在把阅读经典必须凸显出来,课程里的设置就占了重要的比重。第二个特点就是体育健康。清华附小的家长就会看到,在清华附小的每周课程里面都有一个体育课,每天有一个体育项目可选择。第三,个性化课程的设置,特别呈现种子课程和个体儿童的关注,也是像古人那样也有水墨的场所,私塾、个性化的学校。综合来说,通过一个素养的价值观的确定,通过整合实践的探索,来努力尝试着改变,但不抱怨,在做一些探索。

    二、适时顺应孩子天性 改变判断人才的思维方式

    我特别想说一句话,其实小学的基础教育,包括中学,包括在座的教育家,做得蛮好的。其实现在我总觉得是我被家长逼迫的,我说得不夸张一点,有的时候也被绑架着。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可能会想,窦校长,你们学校的这些课程考试也不考,你们在做的体育,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怎么办?我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于丹先生,总是想办法,所以我讲一个小例子,我们有一个小朋友,他吃饭的时候,夏天有两只苍蝇就正好落在了吃饭的桌子上。这个孩子就看见两只苍蝇看得津津有味,他爸爸和妈妈就非常生气,就拿苍蝇拍要把这两只苍蝇打掉,他说千万别,你快看这两只苍蝇,有的腿上有毛,有的没有,肯定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他说完之后,他爸爸就认为这个孩子不正常,为什么能爱一只苍蝇?然后他就找到了班主任,跟班主任何老师进行沟通,但是何老师就想尽了各种办法,说还有一个法布尔的昆虫记呢,让他查日记,今天写一篇,明天写一篇。这个家长最后就尊重了儿子的选择,现在这个儿子被爸爸妈妈带着走了五大洲,把所有能看到的昆虫都看到了,他们家里已经变成了昆虫的养殖地,班级和学校也为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观察。如果说没有何老师适时地顺应他的天性,帮他一下,如果没有我们学校能够给这个家长提供一个平台,让他跟俞敏洪谈话,他很难改变。所以改变需要从家长们改起,我们在座的校长们一起努力,其实也从自下而上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社会对人才判断的思维方式。

    三、小学教育要学会探索可能性提供选择性

    小学教育就是要适材扬性。当种子播种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是否会芳草凄凄,或者成为参天大树,而重要的是我们学会探索一种可能性,提供一种选择性,让家长和教育者一定要认清,大树要长起来是每一年的年轮,一次一次地印刻地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

     

    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 【上一篇】白金声: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下一篇】郭元祥:我的教育辞典
    • 最新通知
    • 最新图片
    •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