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千字文”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只有一个本质:语言习得。“语言”是指汉字、汉语和汉文,包括繁体字、方言和文言文。包括十个方面: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习得”是指语言的认读、理解、巩固和运用。这是语言文字系统和学生学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体。
小学语文有“二属性”:科学和艺术。它既要符合语言科学,又要体现教学艺术。首先是科学,其次是艺术。既要有理趣,又要有情趣。通俗地说,小学语文是“复姓”:既姓“语”,又姓“小”,先姓“语”,后姓“小”。
小学语文课程“三支撑”:资源、文化和评价。一是课程资源。除了教材本身的既定资源外,要拓宽课程资源:寻找教材隐含的学习资源、调整教材之间的学习资源、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学习资源、利用课堂即时学习资源、开发课堂外的学习资源等。努力建设书香校园,积极提导大量的课外阅读。二是课程文化。既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又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要了解外国多元文化,同时要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多样文化。三是课程评价。评价不在于证明什么,而在于改进。所以要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促进语文教师逐步提高、促进语文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四种力”:文本解读力、内容选择力、教学设计力和课堂执行力。应从文体特点、文章结构、语言现象、表达方式、主题中心等方面解读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有“特点意识”。依“特点”而教,据“特点”而学,在“特点”上给力。其主要方面是课型特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单元特点、文体特点、语言特点、学段特点等。课堂执行力包括课堂组织力、情境创设力、语言表达力和因素协调力等。文本解读是基础,内容选择是难点,教学设计是前提,课堂执行是关键。
小学语文课堂的“五指标”:(1)课有目标。从“三维”整合的角度设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有导向、调节、归宿的作用。(2)课有学生。构建“学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据学评教。(3)课有语言。教学主要指向语言现象、语言特点和语言法则。把学生投入到学习语言的海洋,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4)课有效益。语文课要减少平移和重复,追求增量和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益。(5)课有灵性。有交流,师生就会互动;有互动,教学就会生成;有生成,课堂就会提升。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则能进入学生的情感领域、心灵之中。总之,语文课所呈现的应该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素课”。(本人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整体认识概括为以上“千字文”,以求探讨。)
作者:汪 潮(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教授)